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丽华献媚林青霞背后的利益拼图

(2007-11-21 08:37:16)
标签:

文学/原创

林青霞处女诗

赵丽华

余光中

《家乡的风》

《乡愁》

分类: 矮人看戏
 
林青霞前不久回青岛老家时写了一首处女诗——《家乡的风》。不成想,这首诗却引来了争议:诗人沈浩波认为这不能称为诗,“假大空”和廉价的内容只能给林青霞丢人;可梨花体诗人赵丽华则把最高的评价给了林青霞的诗:有稚拙之美的《家乡的风》胜过余光中的《乡愁》。

名人身上处处都是宝。赵丽华就发现了林青霞身上的宝——她的诗歌处女作,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絮叨赵丽华之前,请容许我先唠叨一下的感觉。在拜读林青霞的处女诗《家乡的风》之前,我作了充分的情绪酝酿——这不仅仅是因为林青霞曾经是我的偶像,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是她公开宣称自己要在花甲之年当艺术家的诗歌“敲门砖”,我想,应该很值得期待吧?!按照我之前的猜想,林青霞或许会以一种缠绵悱恻的意境来俘虏受众,再怎么说也得玩点煽情的词汇不是。但等到我的大眼睛定格在最后一个字上时,我却没有丝毫的被俘虏的感觉,先前所酝酿的情绪也跑到了爪哇国,紧随而来的就是透心凉:怎么可以如此苍白、如此无力、如此硬而挺呢?这与我事先的设想完全南辕北辙。

如果说我这个“非诗人”的感觉忒不靠谱的话,那么真正的诗歌创作者的感觉应该靠谱了吧?比如诗人沈浩波就认为:“廉价的内容”太丢林青霞的脸面了。但林青霞的“粉丝”、梨花体教主赵丽华却认为:《家乡的风》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拙朴憨直,是一种大智慧。我不知道林青霞在看到“赵教主”的恭维之辞后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但我却感觉到了自己周身的异样:浑身小米疙瘩。如果说赵教主的前半部分评价还算中肯的话,那最后的“大智慧”的结论就显得太露骨了——喜欢一个人到了献媚的地步,比我这个林青霞的拥泵尤甚。喜欢一个人是自己的私事,也无可厚非,但凡事过犹不及,如果赞誉过了头,就有点拍马匹的味道了。

毋庸讳言,我是林青霞的粉丝。之前不久,我还表露过对林青霞的好感——一个“为人率直、坦荡,才貌双绝”的人,而且是一个女人,谁又会无趣到对其大肆扔板砖呢?但我总觉得,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能逮住所喜欢之人的所有东西都扣高帽——这种毫无原则性地“高帽扩大化”行为,总是会让人退避三舍的。

更甚者,赵丽华还对余光中的《乡愁》来了个“梨花式解读”:《乡愁》里的比喻和语句的排列方式,只是一个初级写作者惯用的方式和必要的练习。说实话,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明白赵教主到底要说什么:如果她想说余光中的《乡愁》是“一个初级写作者的习作”的话,这是否是对誉满“诗江湖”的余光中的一种否定?如果说她想说大师余光中用“初级写作者惯用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最朴素的“乡愁”的话,《乡愁》相形于《家乡的风》又有何劣势,并让赵教主大加揶揄?

我不是赵丽华,所以我不知道其此举的最终目的,但我总还是有揣测的权利的——尽管会有人说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我不怕,因为与赵教主的失态相比,我还是抱着比较中立的态度的。据我揣测,赵教主此举背后隐藏着某种利益拼图,试想:如果此番对林青霞拍马屁能得到公众认可,那自己头上的花环肯定会再亮些;如果此番拍马屁一下子拍到了马腿上,赵教主肯定也不会害怕到找个洞洞躲起来——因为一向擅于“投机取巧”的她,肯定会在漫天飞舞的板砖之中捡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人气。

赵丽华以粉丝的名义,行使了自己对林青霞献媚的权利。但过度兴奋之下,赵丽华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赞誉过度等于讽刺。或许,这是赵丽华最不愿看到的一个结局吧?→更多延伸阅读到大奶头

附:
1、林青霞《家乡的风》:山东青岛我家乡,爹和娘的生长地。我问爹呀我问娘,是否化成家乡的风?请你轻拂我的发梢,让我重温你们的爱。我问天空我问云,可否化我为枝上鸟?随着那风儿游老家。

2、余光中《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