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吻别”张学友

(2007-11-15 11:05:18)
标签:

文学/原创

张学友

歌神

吻别

个人演唱会

四大天王

http://121.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11/14/18/11/116d95d21ad.jpg在当今的歌坛,有的人虽然还在折腾,但他已经不存在了;有的人虽然已经走了,但他依然活着。上世纪90年代初,正是我追星的年纪,诱因就是香港歌坛所谓的“四大天王”的极度诱惑。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每天下学后我必做的一件事:把我家的黑白电视机定格在转播香港卫视中文台的频道——耳听着他们动感十足的演唱、眼观着他们极富煽动性的表演,我不知不觉就达到了忘我之境界,其情景足可谓废寝忘食也。

由于物质条件所限,我的追星行动也就仅仅到此为止。如果说有所延伸的话,最多就是再在班级的联欢会上模仿学友的歌曲,比如《吻别》。虽然这样的模仿有点类似于东施效颦,现在想来也让我浑身起小米,但毕竟当时是很过瘾的。但好景不长,由于发生了诸多歌迷追星的悲剧,虽然不像不久前发生的“杨丽娟事件”那么惨烈,但也足以导致香港卫视中文台随之被阉割的命运。随着偶像们的瞬间“人间蒸发”,我的魂魄也差点随之被抛到了爪哇国。现在再回顾那段经历,虽然只是让我每每哑然失笑而已,但在我青春的记忆里,那或许是一种永远的铭记。

张学友属于我的梦中人。有人曾经说过,如果上世纪90年代没有张学友的话,当时歌坛所谓的“四大天王”只能是个笑话。因为,他创造了太多的不可能——;学友曾与95、96连续两年获得世界音乐颁奖典礼颁发的“全球华人最高销量奖”,至今无人出其右;学友于2001年获得香港音乐最高奖项“金针奖”,到目前为止“金针奖还一直空缺。

不是“音盲”之人应该清楚学友的近况:自从2002年“音乐之旅世界巡回演唱会”结束后,张学友就暂别个唱舞台。但令“友迷”兴奋的是,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蛰伏之后,“歌神”终于在2007年演绎王者归来的故事——从拉斯韦加斯,到多伦多,直至广州天河体育场,“歌神”将“吻别”歌坛,为自己20余载的歌坛“声”涯画上一个句号。难道学友真的要演绎绝唱?果如此,学友就是在与他的“友迷”在玩心跳游戏:从极度的兴奋再到终极的遗憾。

其实,严格来说,我不是一个真正的“友迷”,最多只能算是个“准友迷”。因为,我不疯狂追逐学友:学友的个唱我没捧过场,学友的专辑也从来没撑破过我家的橱柜,学友的八卦更没令我神魂颠倒,但学友却在我心中扎了根,起端就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那段所谓的“追星经历”。

因为我与学友的碰撞实在太少——更多的时候我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所以我对于学友的林林总总是不敢多说的,但我总觉得说说“暗恋”他的一些细枝末叶,恐怕还是可以的吧?无论如何,我也要对他“息声”一事聊表心意。其实,对于“评论”这事,王朔曾有个“著名的论断”:除了批判、就是谄媚。这也是我不敢大肆张扬的另一个原因所在。但我观察到的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是,对于张学友,各界的声音骇人的一致:谄媚。鉴于我一大把年纪已不能进军歌坛混饭吃,又鉴于我也不欲借学友“息声”大捞外快,今天这番嚼舌之举就好像无任何祸心可言了,所以我说的比较大胆而随意。

张学友之所以能够唱到今天,一是“歌神”这二十余年把歌声融入血液了,二是“歌神”的专辑确实比较诱人,总能让人欲罢不能,也令那些准备好成筐砖头的人只好对空长叹。这种局面的产生,当然得益于学友对个唱的精益求精,甚至是苛刻,但同时这也导致一个负效果:学友太累了,毕竟岁月不饶人。都快“五张”的人的,也该歇歇了,尽管“友迷们”会肝肠寸断。

其实,“息声”之后的学友并不会永远的与歌迷“吻别”,他承诺会再出专辑。对此,我以一个“准友迷”的身份发誓:待学友再出专辑时,我一定出次血,并拿出来晒晒。最后,我想对学友说的是:吻别可以,但不许说再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