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国学下跪易中天弟子规金庸 |
分类: 矮人看戏 |
http://115.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6/26/15/11/113ffd8abfb.jpg为国学而“下跪”,张森或许认为会感天动地,但我对这样的“下跪”却只有惊愕——因为任何形式、任何名义的“下跪”都不是解决问题的上上策。如果“下跪”真的能让枯木逢春,我们的前辈为啥还哭着喊着要“站”起来?
张森这一跪,虽不能把太上老君感动的下凡来主持国学之复兴,但由此掀起关于国学热的新一轮大讨论却是可以预见的。毋庸置疑,在“外来文化和近利文化”的双重夹击之下,曾经是民族脊梁的国学精神,如今已是狼狈不堪。其实,不管国学没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果套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来论之,国学的没落还算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虽然“国学”无生命(套用达尔文的进化论也未必合适),但推广国学的载体却是有生命的,或许古代国学没有给普罗大众以现代化的精神食粮之营养,才最终导致国学今日之窘态吧?!
当年,当冯其庸先生以八旬之躯勇敢担起人大“国学研究院”院长一职时,“脊续文脉,重振国学”的口号曾经热了一阵子。但今日再回头观其“热度”,尚存几许?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呼唤”几声,以及成立多少个“国学研究院”所能奏效的,国学的“活泛”或“回归”必须有一个前提:国人“兼容并包”精神的回归。如果有人对此持有异议的话,不妨仔细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6月17日,在北大“国学研究院”成立十五周年座谈会上,武侠小说“宗师”金庸对当前的国学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中国人要学中国的中文,不要学外国的中文”。如果我没理解错误的话,难道金庸老先生也鼓励国人抛弃“兼容并包”的精神?
时至今日,既然国学和西学避免不了“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尴尬,那不妨让二者“相辅相成”起来,难道我们不能让“洋为中用”的外延再宽泛些,我们的视角不能再宽广些?很多人的中文写作“用翻译过来的欧化的句子(比如倒装句、被动句)”固然不是一个好苗头,但谁又能否认其现实存在呢?既然“中文欧化的趋势”已成波涛汹涌之势,用“堵”的方式看来是不能解决问题了,那何不充分利用之,并真正从创新中汲取营养,把国学从没落的淤泥中打捞上岸呢?窃以为,未尝不可。
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张牙舞爪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才能把国人心中那棵“国学无用论”的苗子连根拔起,确实还需很多“文章”可作。但任何有效的、可作的“文章”,都不是用“下跪赠书”这种方式所能得来的。我无意否定张森振兴国学的诚意,可用下跪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国学的虔诚,多多少少带有一丝“奴颜”之意。
复兴国学的根本在于什么?其实,早就有人对此指出了明路:复兴国学的前提是复兴国学的精神和民族的美德,而不是盲目地复古,做到“古为今用”。到目前为之,我还没看到张森赠给学生的《弟子规》一书的原本,如果该书依然是老皇历的话,估计其命运又将是多厄的。君不见易中天品三国之火热状?都是对三国历史的讲述,为何有那么多人喜新厌旧?关键之处就在于易中天把当年的历史与现代的生活“互溶”了。如此而已。
尽管易中天讲解历史的方式存在诸多争议,但他能在“一夜之间”掀起品三国的热潮说明,国人对历史(特别是对那些曾经被尘封的历史)不是不感兴趣,而是对哪种表达历史的方式更感兴趣而已。
在国学的推广上,能否借鉴“易中天现象”之一二?不是没有可能性。所以,张森之“虔诚‘下跪’现象”就显得太肤浅了。如果“下跪”对复兴国学真的是一剂特效药的话,不用动员别的“大家”去屈尊仿效之,连我这一介布衣都愿意天天、年年到闹市去下跪。但这可能吗?
当“下跪”这种没落的陋习被现代人逐渐摈弃的时候,张森却“勇敢”地拾了起来,大众因此“惊诧之”实属再正常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下跪”或许不但不能激发学子们对国学的热情,反而会把年幼的孩子们搞成“惊弓之鸟”——每当想到自己是一只被赶上“国学”书架的旱鸭子,浑身的神经还不得随之痉挛?
复兴国学,“下跪”之途就免了。http://116.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6/26/15/12/113ffdc125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