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性的幻象:决策后的“理由编织术”

(2025-06-02 11:27:30)
分类: 死理性派

我们常以为决策是深思熟虑后的理性产物。然而,现实往往截然相反——我们更像是先有决策,后找理由

这并非空谈。一个关于下棋的笑话耐人寻味:高手先想问题再落子,臭棋篓子则先落子再解释。然而,即使高手在脑中落子,其思考也常限于当前局部的有限步数,本质仍是快速决策后进行评估

更确凿的证据来自科学实验:

  1. 裂脑实验: 研究者让左右脑连接中断的患者用一只眼睛观看指令并执行,然后用另一侧大脑(控制语言)回答原因。结果令人震惊:患者给出的理由天马行空,无一与真实指令相关。这清晰地表明,执行决策的大脑区域与负责解释、编织理由的语言区域是分离的
  2. 自由意志开关实验: 在《人没有自由意志》一书中描述的实验里,被试面对一个左右拨动均无后果的开关。研究者通过核磁共振等设备发现,在手指拨动开关前约5毫秒,手指肌肉已产生微弱的准备电流,正是它决定了拨动方向。大脑的反应速度跟不上,因此误以为是自己下达了指令。所谓的自由选择,不过是对既定动作的事后确认

这些实验强有力地证明:许多决策本身并无充分理由,我们的大脑为了维护一致性的幻觉,会迅速而巧妙地编织出看似合理的解释,甚至常常能自圆其说

这种现象在教育场景中同样明显。例如,当学生被要求修改课文句子并比较优劣时,回答哪句更好相对简单。但探究为什么时,学生往往并非基于比喻、结构或韵律的分析得出结论;而是根植于教科书总是对的这一先入为主的信念,然后努力为这个既定答案寻找支撑的论据。

质疑、叛逆与创新(本质相通)本是孩童的天赋。然而,在无数次类似的暗示与训练中,这种本能被逐渐消磨。久而久之,我们深陷先有理由,后有决策的认知误区,浑然不觉自己的行为,早已被各种预设的框架和专业的引导所潜移默化地塑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