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械时代到电子时代
2024-10-05 19:41:20
大约90后是第一代电子时代的原住民,我们的父辈常年生活在机械时代中,作为“中间的”80后,观察到他们很多有意思的烙印。
首先是系统故障,小时候如果电视机看着看着突然没有画面了,父辈们会大力拍一下电视。那是因为突发的意外往往源于焊点脱落,剧烈的抖动是一种临时解决方案。而现代电视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应当重启试试。原因是程序运行太久,数据堆积,程序可能出错,重启是一种清理。拍一拍是错误的,电视机内部都是集成电路,焊点可靠但禁不起拍。
其次是系统响应,父辈们按下产品按钮如果没有发生预想的结果会认为设备故障。而90后们会毫不犹豫的再按一下。因为在机械时代是非常可靠的,同样的输入不会得到不同的输出,除非故障。而在电子时代,响应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线路拥堵、信号屏蔽、接收延迟都有可能。相同输入有不同输出很正常。两次都不响应才可判定为故障。另外,在操作电子产品时,如果“正确操作”的反馈与预想不同,父辈们同样会疑惑,对自己的操作不信任,想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而90后们,同样会毫不犹豫的再试一次。还是因为机械时代的可靠性,找到根源就能药到病除,一劳永逸。而电子产品有很多灵活的输入,如长按、短按、滑动、哪个窗口被激活、哪个对象被选中……误操作太正常了!找到根源很难,也没有意义,有时原因是难以理解的无规律的bug。所以重要的是实现目标。只有当总是误触时,才会研究怎样“手势清桑”。
还有保存的习惯。电子时代,修改过的东西我们都会经常保存,突发的故障没保存而丢失的恐惧经历历在目。而在机械时代,换过的零件、涂过的润滑油,不会因为直接离开而“回退”到原先状态,所以父辈们对保存容易疏忽,有时网上填资料写了一半没保存下次再写竟然清空了;有时没提交就以为弄好了。
第四是反馈机制。让用户知道每一步做的对不对很必要,但机械时代反馈是比较难设计的,很多步骤没有反馈。而电子时代反馈很容易。比如让父辈帮忙给电子设备充电往往会发生没有充上的尴尬,表面的原因是插头比较紧,以为插上了。深层次的原因是父辈没有检查反馈的习惯。几乎所有电子产品的所有操作都是有反馈的,充上了灯会亮,充满了灯的颜色会不同,快没电了灯会闪烁;每一次按键,都会有声、光、振动的反馈,只有完全没电了才没有反馈,没有反馈也是一种反馈。
第五是小尝试。比如,要打某个汉字但切换了输入法还是出现英文,每次尝试新方法切换后父辈们都会认真的打上正确的字,而我们就会随便敲打键盘。因为机械时代做错了很难撤销,而且一定要装配好才能开测。而电子时代随时可以保存,随时可以撤销。可以更小步子迈进,更随心所欲。
最后是维修与更替。机械时代的可靠性让产品寿命非常长,少数易损件更换就可“再战十年”。而电子时代,核心部件的性能日新月异,电子零件的寿命也比较短,虽然不用保养但也比较脆弱,不能受潮、不能振动、不怎么用要坏,频繁开关要坏。还有个设计原则,即各主要零部件的寿命是接近的,这就使得当一个核心零件坏了之后,不管是经济上还是使用体验上最合理的方案都不是修而是买个新的。这不是浪费,这反而是省钱。买东西的时候,也不用买好的,淘汰的时间是一样的,同样的钱宁愿买两个性价比高的。
时代在更替,但我们的习惯的改变总是会滞后很多。这很正常,谁也别嘲笑谁。
从机械时代到电子时代
大约90后是第一代电子时代的原住民,我们的父辈常年生活在机械时代中,作为“中间的”80后,观察到他们很多有意思的烙印。
首先是系统故障,小时候如果电视机看着看着突然没有画面了,父辈们会大力拍一下电视。那是因为突发的意外往往源于焊点脱落,剧烈的抖动是一种临时解决方案。而现代电视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应当重启试试。原因是程序运行太久,数据堆积,程序可能出错,重启是一种清理。拍一拍是错误的,电视机内部都是集成电路,焊点可靠但禁不起拍。
其次是系统响应,父辈们按下产品按钮如果没有发生预想的结果会认为设备故障。而90后们会毫不犹豫的再按一下。因为在机械时代是非常可靠的,同样的输入不会得到不同的输出,除非故障。而在电子时代,响应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线路拥堵、信号屏蔽、接收延迟都有可能。相同输入有不同输出很正常。两次都不响应才可判定为故障。另外,在操作电子产品时,如果“正确操作”的反馈与预想不同,父辈们同样会疑惑,对自己的操作不信任,想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而90后们,同样会毫不犹豫的再试一次。还是因为机械时代的可靠性,找到根源就能药到病除,一劳永逸。而电子产品有很多灵活的输入,如长按、短按、滑动、哪个窗口被激活、哪个对象被选中……误操作太正常了!找到根源很难,也没有意义,有时原因是难以理解的无规律的bug。所以重要的是实现目标。只有当总是误触时,才会研究怎样“手势清桑”。
还有保存的习惯。电子时代,修改过的东西我们都会经常保存,突发的故障没保存而丢失的恐惧经历历在目。而在机械时代,换过的零件、涂过的润滑油,不会因为直接离开而“回退”到原先状态,所以父辈们对保存容易疏忽,有时网上填资料写了一半没保存下次再写竟然清空了;有时没提交就以为弄好了。
第四是反馈机制。让用户知道每一步做的对不对很必要,但机械时代反馈是比较难设计的,很多步骤没有反馈。而电子时代反馈很容易。比如让父辈帮忙给电子设备充电往往会发生没有充上的尴尬,表面的原因是插头比较紧,以为插上了。深层次的原因是父辈没有检查反馈的习惯。几乎所有电子产品的所有操作都是有反馈的,充上了灯会亮,充满了灯的颜色会不同,快没电了灯会闪烁;每一次按键,都会有声、光、振动的反馈,只有完全没电了才没有反馈,没有反馈也是一种反馈。
第五是小尝试。比如,要打某个汉字但切换了输入法还是出现英文,每次尝试新方法切换后父辈们都会认真的打上正确的字,而我们就会随便敲打键盘。因为机械时代做错了很难撤销,而且一定要装配好才能开测。而电子时代随时可以保存,随时可以撤销。可以更小步子迈进,更随心所欲。
最后是维修与更替。机械时代的可靠性让产品寿命非常长,少数易损件更换就可“再战十年”。而电子时代,核心部件的性能日新月异,电子零件的寿命也比较短,虽然不用保养但也比较脆弱,不能受潮、不能振动、不怎么用要坏,频繁开关要坏。还有个设计原则,即各主要零部件的寿命是接近的,这就使得当一个核心零件坏了之后,不管是经济上还是使用体验上最合理的方案都不是修而是买个新的。这不是浪费,这反而是省钱。买东西的时候,也不用买好的,淘汰的时间是一样的,同样的钱宁愿买两个性价比高的。
时代在更替,但我们的习惯的改变总是会滞后很多。这很正常,谁也别嘲笑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