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经历过令人窒息的氛围?之前小怪有过一段,这个场的空气中好似格外稀薄。抽离氧气的机器是只有鼠标键盘声的办公室;是到了点没有人动一动的下班时间;是肚子一场空城计而手还在不停的忙碌;是低效冗长的会议大家没有一句怨言;是领导画的大饼香气四溢。
而自由呼吸的氛围是有一台台供氧机器,它们是办公室不聊工作聊家庭、聊八卦;是临近吃饭临近下班提前放松;是吃饭为大,下班为大,什么事都要放一放。
几个月前,竟然又来到了一处令人窒息的空间,而且按计划每两周要“洗礼”一次。领导的威严来自于对下属的蔑视;显摆的自我介绍,无关问题的漂亮回答;冗长无趣又自以为是的会议……压抑的环境,好在私下了解下来,不是我一人有这样的感觉,大家共谋对策,或许亦有解题思路。
分类: 评头论足 |
偶然想到《石钟山记》这篇古文,大致是说苏轼探游石钟山,觉得听闻此山得名之由觉得站不住脚,便亲自探寻,终于得到真相。最后发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感慨。历来成为很多高中生议论文素材之一。毕业之后多年,回看这篇文章,我仍保持当年观点,更进一步,我觉得我们可能错读苏轼了。
首先,石钟山的命名本来就是一件很主观的事,不是自然科学的总结。或许在古人看来,这些并不像的元素就是山命名的真相。而那些更像的元素古人并没有想到。
其次,苏轼是带儿子旅游来的,看看山看看水,本没有目的。或许没有目标显得无趣,便“设计”了一个目标:探寻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这终究是一篇游记,不能因为是苏轼,就当成严谨的科学探究。
或许这石钟山也是苏轼自喻,自喻有这么多特点,希望别人来探寻、发现、了解。而不是默默无闻,被埋没,受人误解。
分类: 评头论足 |
最近听“樊登读书会”有好几篇是关于营销、广告的书,似乎总有这样一条规律:一条好的文案会明显影响销售。小怪很好奇这个观点的正确性。虽然不是这一行,但也是消费者。就来谈一谈文案对销量的理解。
需要分类讨论,如果是弹性需求,价格又不高的商品,比如零食饮料、电影、普通的衣服、化妆品、生活小用品,消费者容易表现出感性人的一面,一句好的文案会凭空创造购买需求,会吸引关注,有利于促销。
如果是刚性需求,价格较高的商品,如汽车、房子、高档衣服、化妆品、家具、昂贵的电子产品,好的文案会让人们更关注这个商品,但能不能创造需求,买不买这款还是要看商品本身怎么样。
不能一概而论。但好像很多书对应用范围一笔带过,显然卖书更重要。
分类: 评头论足 |
有些人竟然分不清左右,当然不是真的分不清,而是在思维上“左右”不是最基本信息。如果你跟这些人说“往左边看”,他会先看左手,然后才往左看。这些人跟你说方向,会告诉你“这只手转弯”。还有些人用正反代替左右,有次小怪“误入”一狭窄小区,被保安指挥着原路倒出去,他不说左右,讲方向盘正打反打,搞得小怪一头雾水。可能在他们心里,左右是不容易搞清楚的,就像教育小孩子“吃饭的是右手”这样靠其他替代记忆。难怪有些人在学电磁学时,分不清左右手定理。
说到开车,有些人左右不分,总是往相反的方向操作。容易猜到,肯定是哪里“符号”搞反了。最近看到一则短视频,可能是其中原因。打方向时的左右,是指方向盘上半圆运动的方向,但如果考虑下半圆呢,则正好相反。思路清奇,却又一下子说不上错在哪里。另一个开车的例子是指挥车辆,尤其是倒车。会开车的指挥往往没有问题,问题就出在不会开车的人。比如“向左”,有两种理解,一是车轮向左,二是车头运动趋势向左,这正好相反。更有甚者把自己的左右与驾驶员的左右说反,越帮越忙。
辨别左右是小学的课程,很多大人其实都没有完全掌握小学课程,可见一斑。
分类: 评头论足 |
近日看“皮鞋”大师网上下棋,在连杀时没有手起刀落,却点了认输。意外之余,敬佩大师风范。
“皮鞋”大师是这样解释的:从积分看对方刚刚上“神1”,棋下得不错,在明显回天乏术时依然咬牙坚持,不放弃。“皮鞋”大师尊重这样的爱好者,也保护这样的人,认输是认可这份真爱!对大师来说,输棋和赢棋都太多了,反而把胜败放下了。我想,这就是一种侠客风。
分类: 评头论足 |
抖音上的直播大多是卖货的,打游戏的、唱歌跳舞的,但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直播。
比如记录平常的生活琐事、直播一个繁忙的交通路口、一个浓妆淡抹的女子一言不发一动不动这么渗人的看着镜头。看到直播自习的!网友是缺少自习的氛围吗?看到直播睡觉的,但显然是一张图片合成的。在线人数不算多,但还是有很多空虚的人。
比如有一些直播有赢利点,但很特别。直播是一个身材姣好的女子也是直直的的看着镜头,不同的是打赏可以让她蹲一下;类似的,有几位年轻女子在直播,打赏可以挑选任意一位女子做制定的事。这样,网友花小钱就可以操作美女,尤其是当一拨人恶作剧般的就制定一个女孩连续跳同一段舞,主播还在不停煽动,仿佛旧社会的纨绔子弟调戏良家妇女,但又花不了多少钱,小小的罪恶案也是快乐的来源。对这些女子,有种心灵卖身的感觉,不劳而获也是十分可怕的。大家似乎都没有什么吃亏,又各得所需,似乎挺好的。有什么问题吗?首先这样的GDP是虚假的,它并没有创造什么。其次,它满足了人们内心的龌龊,小小的释放了内心的恶,是危险而可怕的。
又比如拿人当傻子一样的解残局。不是那种正儿八经的残局,而是稍加分析就知道无解或很容易解的残局,却有语气坚定,令人奋然而起的冲动。或者有些确实是老少咸宜的谜题,却找个托来解题,故意输,或在赢之前放下狠话。让人牙痒痒。总之,就是博浏览,不顾一切。
那些卖货的也不是好好卖,完全没有体现直播的优势,大多信息看网页显然更好。总是在贩卖焦虑和稀缺性,拖延时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各种终极优惠其实淘宝上也是这个价格,破音的上链接,是否仅仅感动了自己。
当然,短视频还是有很多精良的作品。与网络资源类似,是一大堆垃圾中寻找珍珠的过程。专家说了,每天30分钟为宜,多刷并不好。
分类: 评头论足 |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这则讨论。严格的说当然算加班,但如果仅仅是简单回复即可,又觉得不必如此斤斤计较。但换一种思路这道题便迎刃而解,有位网友的诘问与小怪不谋而合——你在上班时有没有做过私事?
我想大多数人八小时上班并不是都在工作,难免看看手机,想想心事,发发呆,也是十分正常的。同理,下班了,简单处理工作之事也无可厚非。
咱们似乎离法治社会很远,是一个人情大于规则的处世之道。什么时候上班能心无旁焉,也就可以到点下班,关闭所有通讯,这样老外式的工作与生活完全隔离的状态了。
分类: 评头论足 |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经常会突如其来一些糟心的事,就需要及时抚慰糟糕的情绪。抚慰的方法有很多,有些是聊聊八卦,刷刷手机看一些没有营养的东西,打打游戏,似乎是在消磨时间,其实是让系统一转移,系统二便会介入,让时间疗愈创伤;另一些是吃吃喝喝,打车上下班,好像有些铺张浪费,但算一算不过花掉工资的5%,而可以带来1小时的快乐,也能抚平创伤,也是一种智慧。
相反的,一味追求高效率,无视情绪,勤俭节约,内心的痛苦不会消去,只会转为疾病,得不偿失。所以,当同事们在嘻嘻哈哈的时候,他们说的话不必放在心上;当同事们吃吃喝喝的时候,也不要评价消费观。反而要自省自己情绪抚慰的做得怎么样。
分类: 所见所闻 |
一年前总能听到窗下浑厚有力的“倒~倒~倒~”和“好!”的声音,伴着喉咙哼哼声,特别有辨识度。我就特别喜欢看人家倒车。很显然,女儿是新手,每一步都很谨慎;看得出父亲也不会开车,车前车后跑,有时母亲也会帮忙,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一切都再正常不过。大约三个月后,依然能听到这么有辨识度的声音,半年后也是如此。最近很久没有听到了,我以为,女儿的停车技术终于可以出师了。但这两天又听到了熟悉的声音,我探出窗外,依然是熟悉的场景。女儿小心的挪着车,瘦弱的父亲勤快的来回跑。从切入库位的角度看,女儿的车技似乎没有明显提高。
一开始技术又不行又特别心疼车,靠爸妈帮忙看看,新手都是这样过来的。但要成为老司机还需要自己总结经验,以及父母的适当放手。终有一天,我们将在父母的庇护之外,终有一天,父母无法庇护所有,到时候该怎么办呢?不如现在安全的呛点水,为人父母应该懂这种放手更是大爱。
路过这辆车,车很干净很新,但仔细看还是有一点点划痕,即使那么爱惜。过多的保护是一种溺爱。
分类: 评头论足 |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吃得起苦,但这类苦大多都是搬砖那种辛苦。而能够成长的是“心”苦。那是独立思考,脑力苦;读书学习,孤独苦;克制忍耐,自律苦;委屈不公,尊严苦;他人轻松成功,自己徘徊不前,自我怀疑的苦。
前几日听播客,有位成功人士回忆曾经的过往:有段时间在拥挤的上下班公交车上,依然手持小卡片背英语。类似的故事很感动人也很常见,于是我们决定也开始学习!如今的公交车没有那么拥挤,各类电子学习产品也一应俱全,我们可以轻松的准备学习资料。那么是否也能获得成就呢?
恐怕未必。困难的不是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单手抓杆,在抖动的车厢里背单词。困难的是坚持。等一开始学习的热情消退了,各种苦便纷至沓来。而且,本来上下班路上刷刷手机不单单是消磨时光,更是调节上班的心情和消化工作上的不开心。所以,很多人用不了多久就会放弃,优秀的人才能脱颖而出。
有没有办法呢?当然是有的,就是及时反馈。如果能比较快速的获得学习上的收获,就会有持续的动力。这个收获可以外在的,比如确实某项技能在使用中提高了。另一种是内在的,比如看了10%就可以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发朋友圈也是类似的原因。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网络时代,自律深思变得越发困难,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