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的悖论
(2024-07-11 14:35:08)| 分类: 评头论足 |
近几年,创新理念在中小学教育中颇为流行。而教育之外的学者却认为,少年儿童本来就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教育者所要做的仅仅是不打压。但在教育方方面面却都在打压,因为传统的学校教育本来就是反对创新的。
笔者虚构一个故事:中午广播公布了许多奖项,大家都来广播室拿奖比较乱,所以老师要求“请各班派一名代表来领奖。”老师让代表们根据班级排好队,却发现有一个班级没有来。老师在广播里点名这个班级,终于代表来了,被批评。代表委屈的说,因为我们班没有人得奖。
这显然是“第一性原理”的典型应用。但为什么会被批评?因为让增加了管理成本,对比之代表楼上楼下的跑没有损失。另一个例子是笔者小时候,老师要求举手投票,很多人都举起了手。老师在一组一组统计,等统计完笔者这组,注意到老师已经把目光移到下一组时,笔者就放下了手。立刻遭到批评。同样的,“擅自放手”这一行为触发了运动感知,干扰了统计举手比较耗费精力的“正事”。
还有很多事,比如发考卷、排队、作业要求、座位安排、统一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等,都需要“去创新”,而另一些领域可以创新。一般的学生很难区分,尤其是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所以要么过多创新,发扬个性,成为一个个“刺头”;要么过于保守,压抑个性,成为一个个“乖孩子”。后者容易得到褒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认为自己的优秀的,直到认识了世界。传统教育分科而学,源自芬兰,培养的是标准化的工人。而新时代已经到来,标准化作业将被机器取代,我们被要求创新。
所以,创新教育是个悖论。笔者以为,青少年阶段,索性不要强调什么创新,就是按部就班,培养好习惯。听话比创新重要。同时尽力维护好好奇心和创新能力,等孩子大一些了,基础大牢了,再告诉他,这些都可能是错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