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新闻有感
(2022-08-22 17:35:01)分类: 评头论足 |
刚刚看到一篇中考泄题新闻,:一名试卷印刷厂职工因长期需要封闭,缺少对子女的照顾,所幸认识一位朋友经常在此期间帮着照顾。最近这位朋友的孩子即将中考,朋友多次要求印刷厂职工帮忙,后者为“报恩”窃取考题,在手抄中有一题出现错误,考生未解出,寻求退休数学教师的父亲帮忙,父亲亦未借助,发送给同事,进而在多出流传。最后被发现与中考题极其相似,事件败露,印刷厂职工及这位朋友获刑。
法律的部分,没什么好说的,罪有应得。值得思考的是另外两点。
其一、管理还是不严,泄题也没什么技术手段。如果抄写无错,考生或许自己就做出来了,最多到了父亲那里也终结了。这一事件的败露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是犯罪了,其二是传播了。设想,在另一起“案件”中,由于职工更细心,一切按计划行事,这样的泄题事件可能永远无从知晓。而暴露的,只是冰山一角。
其二、驱动印刷厂职工犯罪的原因是“报恩”,不是利益驱使而源自于“善”。这份“善”又和缺少对子女照顾有关,才有“好心人”“趁虚而入”,才有了“报恩”的故事,那么对于印刷厂职工以及类似的由于工作原因缺乏对子女照顾的情况,单位是怎么弥补的?发补贴显然不能杜绝这样徇私舞弊的“报恩”行为。
事情已经发生了,但是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否则类似的事还会发生。
前一篇:报喜不报忧——喜不见,忧常在
后一篇:周末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