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冗余与信息过简
(2022-05-07 21:39:48)分类: 死理性派 |
日常交流中,我们制造的信息总是冗余的。是为了避免传播过程中信息丢失或处理过程中的编译错误。比如,“下雨了把衣服收回来。”这句祈使句最核心的就是“收衣服”,“下雨了”是冗余的信息。在这里的目的是说明收衣服的原因,这样,晒在窗外的非衣服类的不能被雨淋的东西,比如裤子、晒的谷物等,也需要一并收回。
但有时候这类补充并没有达到预想的作用。“穿这条裤子,这条裤子脏了。”在发布命令时常常接收方并没有在接受状态,导致第一个字可能会丢失,是“穿”还是“嫑穿”,这时候后半句应该作为佐证。可惜,在这句话中,两种理解都说得通——裤子脏所以要穿,逻辑是,穿得再脏一点正好可以去洗。裤子脏所以不穿,逻辑是,脏了影响形象——这就出乎信息发出者的意外。这就是一句无效的检验信息,完全冗余。
有时附加信息反而增加矛盾,比如一段滑稽戏:主人请客人吃螃蟹,最后自谦来了一句“家ha木得ha,有ha吃ha”,正好“ha”和蟹同音,也可以理解为“没有”,闹出到底有没有螃蟹的笑话。
信息冗余来自于关联词。小学常有这样的题目,给出上句和下句,要求补充关联词,是转折还是因果,是让步还是条件。很显然,没有这些关联连词也能理解句子的含义,那么这些关联词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作者用意,降低阅读成本。
说到阅读费力不得不提国外书籍了。当要举例子时,中国书籍一般是这样的:我单位里有个小王,年纪轻轻的就当上了领导,最近刚结婚……在这里,认识“小王”是为了后文方便称呼,“年纪轻轻”、“当上领导”和“刚刚结婚”这些信息肯定会和后面的故事有关。而国外书籍举例是这样的:我的一个远房亲戚,邻居们都叫他威廉,其实他是爱尔兰人,鹳骨很高,每个周末总是要把自己灌醉,有一天他在修理他的皮卡时……在这里有更多的信息:关系、籍贯、面部特征、生活习惯、以及“皮卡”,读完这个案例读者才发现大多信息是完全冗余的。更严重的例子是,国外书籍哪怕在讲一个一听就有道理的问题,依然要十分严谨的把论证过程说清楚。就比如要说明“衣服上若加一个口袋,就能存放一些东西”,书中会写,人们对此做了实验,找了一些衣服缝上了口袋,往里面装了点东西,果然可以!人们在裤子上缝上口袋,也可以存放东西;口袋不管是缝在左边还是右边,都有这样的作用,只是每人的习惯不同,口袋大一点则效果更好……所以有一些书告诉我们如何“快速阅读”,大约就是要从一些关键词中跳过这些对我们来说冗余的信息。可是似乎故意要难为我们似的,国外的作者总是在不知疲倦的举例,稍有复杂的观点就会举例或类比解释,大约对读者的理解能力不太放心。
再说说信息过简。比如微信里一下子问了两个问题,对方回答对。那么是第一个对还是第二个对,还是两个都对?中文里没有时态,有时会产生歧义,这时候就需要其他信息补充,比如“我不去”一般是将来时,“我没去”是过去时,“我去了”是完成时,这种不同的否定词和虚词会有不同的时态含义。还有各种一词多义梗,故意混淆,也是一种文化艺术。而数学上的是信息极简,总是惜字如金的表达抽象的知识,与文科各种类比各种举例相反。
最难的是领导说话,比如某地出现自然灾害,领导会发表“重要指示”,表面上看就是要努力抢险、救出幸存者、对遇难家属表示哀悼。用脚趾头都能猜到,似乎是冗余的。但其实这些“废话”让人们有信心,领导是关切的,是在努力的。另一些领导说话就更难理解了“加强……改进……尊重……营造……”都是不知所云的动词开头,过于抽象。其实在说的是“这里招点人,这里管理太混乱了,老领导的意思要听一听,这种话不要讲。”披着信息极简外衣的信息冗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