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市场竞争越来越白热化,在过去的几年中,随着手机售价不断下降,价格战也日趋白热化,然而近日,万明坚复出宣称,“国产手机的问题,在于价格战还不够多;在下一波竞争中,洋品牌肯定要被国产手机超越,诺基亚从国产手机学来的人海战术也难以持久”。
价格低曾经是国产重要优势,上个世纪末,手机基本上是洋品牌的天下,国产手机先是买回从国外厂家买回手机贴牌,后来是买机芯做壳子,从无到有,国产手机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占据半壁江山。
然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国产手机在与国外品牌竞争中节节败退,形势日趋严峻。
中外手机市场格局的变化,原因非常复杂,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洋品牌的本地化程度提高,当前许多所谓的洋品牌,实际上已经是国内设计、国内生产、国内销售,除了品牌是“洋”的,其他的都是“土”的。
通常,在成熟的市场中,价格战常常能带来良好的市场效果,问题是价格战并不是市场策略的原因,价格战的前提是成本上必须先取得优势,如果不能保证成本比竞争对手低,价格战是无源之水。
国产手机还能通过进一步降低价格获得优势吗?未必。国外手机厂商的本土化,使得其在人力成本、用户群需求收集、市场开拓方面与国内厂商已经没有什么区别,靠价格低廉取胜的国产手机优势不再。而且,此前靠低廉价格取得优势的国内厂商,在技术投入上明显不足,在高端手机的竞争上,后劲不足。
从目前看,国产手机与国外手机价格差距最大的是中高端手机,价格差距更多源于取材上的区别,而不是有更低的成本,对于一些希望低价格买到高端手机,价格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于大多数高端手机用户,并不能满意通过牺牲品质换取的低价格。
而在市场份额更大的中低端手机市场,中外品牌的价格差别并不大,降价空间有限。
由此看来,中外手机目前的差别在于技术上,国内手机过于看重人力成本、和一些华而不实的产品概念,虽然近期能够取得一些成绩,却并不能使市场具有长远的驱动力。几年前,国内炒出“钻石”手机概念,最终昙花一现,便是一例。
手机利润从每部一千多元已经跌至几百元甚至几十元,一批手机厂商退出市场,市场正进入新一轮调整的格局,手机虽然还有较大的降价空间,但已不像当初那样存在巨大的水分,进一步的价格调整,需要先通过技术和管理控制成本。
万明坚想通过价格战重新占据优势,看上去是个不错的想法。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实际上有了支点,不仅是阿基米德,你也可以,问题在“支点”不在“撬”,价格战也一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