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上
(2023-02-20 15:19:07)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坪
(约2927字)
汪彤
一
在坪上的日子,我曾梦想,在暗夜里,看看低垂的星空。那星空是城市里看不到的光亮;是其他许多地方,看不到的繁星。而我去的日子,天空一直阴沉着,有时下起细如牛毛的雨,这个属于干旱气候的省份,由于接近川陕,越来越像一些蜀地的气候,时不时会有阴雨连绵的时节。在坪上的日子,我也曾想,临晨暗夜的梦境,划向浅白的黎明,是从一声、又一声、乃至无数叽叽喳喳的鸟鸣声中醒来。那时必定是天气放晴,鸟儿早早起来觅食,从窗前飞来飞去,于是我也从梦里到了现实中。然而,还是阴着天气,一同睡在热炕上的农家母亲,她也醒来了。均匀的小呼噜没有了,鼻吸声仍然均匀。我看看她布满皱纹明亮的眼睛里,有一道温柔的光,于是,我彻底醒来了。听到窗外噼里啪啦的雨声,我说:“我还想早早起来到坪上去看看,到各条路上都走走。听说这坪上有五六个小广场,我想挨个都去转一转……”“下着雨,不好去的,孩子,多睡会吧。”农家母亲安静地说:“平时上班辛苦,难得多睡会……”我心里着急:“就这样一直睡吗?下雨天,坪上一般都做点啥事情呢?”“在我们农村,下雨天,就睡在热炕上暖着,什么也不做。”母亲眼角的皱纹像一道浅浅的水痕。我又着急,爬在炕沿上,看着窗外的雨:“那我坐在热炕上,在笔记本电脑上写点东西吧……”我心里想,我要写点坪上的故事。
二
昨晚,散步到坪上的文化小广场,看到墙上有几幅印着农家剪纸画样的标语,几行字这样写着:“形成好风气”“养成好习惯”“过上好日子”“住上好房子”。
这是现代农村最朴素的生活追求,也是坪上人最质朴的农耕生活梦想。在采访中,我去过许多乡镇、许多村子。这样的小广场遍布了大江南北、山上川里。
大大小小的村落,都有村子里的人们共同活动的小广场。这些被村民们称为“文化广场”的地方,犹如以往的打麦场,是属于村民共同拥有的空间。以往打麦场是村民们互相证明勤劳和耕种收获的地方,如今小广场是村民们农闲休憩的场所。
在暗夜里,远远看到的文化小广场,是村子里最亮的地方。太阳能节能灯围绕在小广场四周。小广场正中间有一个舞台,一些五颜六色各式的健身器,错落有致地放在一个角落;水泥地面的篮球场上,村子里的学生们,追逐着抢篮板球;小广场中间有一个高大椭圆的假山,热带的大叶子芭蕉,和高寒地区的格桑花都种在假山周围、花红柳绿、郁郁葱葱。
深秋的天气有些阴冷,晚上出来散步的人,只是三三两两。小广场附近的荷塘,微微荡漾的湖水,映着路边小卖铺的灯光。一个烧烤架,放在小卖铺门口。嘴馋的小孩围着烧烤架,对父亲说:“我要烤两个年糕,一个是我的,一个是我妈的……晚上天冷,没有多少生意,烧烤的人,烤给自己的孩子和媳妇吃。
听说这样的小广场,在坪上还有五六个。同是一片天空,喝着山泉水的人们,“坪上人”的认知、认同,与“坪下人”并不相同。
三
“坪上”“坪下”的人们,听到镇上有脱贫致富建设项目的新政策,他们都想到镇上去争取些经费。
我并不知道“坪上人”为何能争取来建设五六个小广场的经费,而“坪下人”,守着唯一的一个今天被拿走一块砖,明天被去掉一锨土的广场,埋怨村民们不守规矩,也埋怨镇上的领导不支持。我从一些细细碎碎的耳语中,听到一些“坪上人”与“坪下人”的不同。于是,我脑海里,就有了这样一些我臆想出的画面和场景,虽然不真实,却也是现实生活中一些些实实在在的印证。
“坪下”的人,住在山下,离镇上的公路近
“那么多的村子,先给哪个村,后给哪个村,你说了算,那你说给谁?”镇长丢过来一句话。
坪下的村干部哑口无言,不知怎样接镇长的话。“那先给哪个村子?”坪下的干部怯怯地问。
“镇上的会议研究了,这次哪个村里的“五星文明家庭”多,就给哪个村子……”
坪下的人,灰着脸,背着手,没有停留,从镇上往回走。一锅烟,一锅烟地抽,他有些想不通,这坪下的人怎么就不能“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还有……还有……他也说不清楚。
四
我又臆想,或许是这样:坪上的村干部编组排了班,把能指得上事,嘴巴会说,腿又勤的村干部派到镇上去。去找镇长,争取新政策的示范点,能不能先让坪上来试试。
当坪上排了班组的村干部,在镇长办公室门口徘徊的时候,镇上的干事,出来给他们答复了同样的话:“镇上的会议研究了,这次哪个村里的“五星文明家庭”多,就给哪个村子……”
坪上嘴巴会说,又机灵的那人,赶紧接过话:“我们坪上有,多着呢!我们村大,“五星文明家庭”加起来比哪个村都多!”
自此,每天坪上的人,都换着班来到镇上,他们一遍一遍重复,他们的“五星文明家庭”最多,只有争取到这个“多”,他们就没有白跑。
当坪上争取“经费”的每个人,跟镇政府门房的大爷都混得脸熟时,镇长也烦开了。他说:“这坪上的人,怎么这么能黏,这次就让他们先试试。”
坪上的人第一次争取来的资金,并没有多少,但是他们很愉快。他们知道,脱贫攻坚的政策不是一年两年;让人民富裕起来,不是一天两天能干完的事情。
坪上的人有了一点点“经费”,就投入建设小广场。小广场是以前的打麦场,这样的打麦场,在坪上有五六个。选坪上最中心的打麦场,就在这里,先修一个“文化广场”。
这一点点争取来的“经费”,修不了很好的广场,村上的干部有眼光,他们在坪上几十年生活的经验告诉他们,这片地方的人,最能坚持,最能想办法,他们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会努力往最好处干。坚持下去,哪怕是小小的变化,他们都要做成最好的样子,他们都知道“不易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
五
于是坪上的小广场动工了,这次要来的资金,先修一个文化墙。文化墙上就画上坪上人们心里的梦想:“形成好风气”“养成好习惯”“过上好日子”“住上好房子”。
坪上人虽然住在山上,但是他们有勤劳的脚,和长远的眼光,有往好里干事情的劲头。他们从坪上走下山,去过一些长江以南的村子,他们就照着南方经济发达地方的村子,修这个小广场。
小广场上有低矮的围栏,围栏的样式,就选用故宫里汉白玉通衢桥栏杆的样子。除了小广场,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有一截白色的小围栏,围栏里种着自家喜欢的花花草草。
谁家的围栏,谁家都喜欢得不得了。一出院门,就是一道道看不够的风景。除了雨水洗刷,女人们也会用抹布,把白色的栏杆擦的锃亮。白色矮栏杆成了坪上的一道风景。
自从这“白栏杆”成了坪上的“亮点工程”,小广场更是一次又一次被镇上、区上的领导表扬。
今天是“白栏杆”,明天是挂满绿植的“休憩长廊”,后天是水泥做成的松木桌椅。农闲的时候,坪上的老人们在小广场“休憩长廊”里乘凉,有的端着棋盘,端着茶杯,坐在凉快的水泥松木桌旁,他们觉得村上的文化广场比城里人的公园洋气。
坪上的小广场一次次在村里的大喇叭里,被镇上的领导表扬。坪下的人,以及更远的人们,都来到小广场参观。而镇上的领导们觉得:就把经费投给坪上的人值得,因为他们总是动脑子生存,把事情往最好处干。
坪上的人们住在山上,站得高看得远,他们能修出来这片土地上没有的文化小广场。他们坚持养成好的习惯、传承好的家风、继承好的风气,他们在党的扶贫政策中,自己动脑子想办法,他们用共同的力量,把坪上的水泥路修得又宽、又平整。修路的坪上人说:“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路,我们要把它修的又宽,又平,又长……”
202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