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咏处暑古诗赏析

(2023-08-23 09:02:09)
标签:

文化

文学

诗词

处暑

赏析

分类: 诗词赏析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咏处暑古诗赏析

            疾风驱急雨    残暑扫除空

             ——咏处暑古诗赏析

                     川     

 

每年公历82224日,太阳位于黄经150°时是处暑节气,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即为“出暑”,意思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 

  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所以有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然秋季已经来临,但暑气仍然未减。处暑期间,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受冷高压影响,率先进入一年之中秋高气爽天气的只有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当冷空气影响带来刮风天气,形成秋雨,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一场凉”之说。  

古人认为处暑有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在五行对应季节之中,秋属金,金气肃杀,鹰感受到秋的肃杀,因此开始捕击诸鸟。不过古人认为鹰先猎之物并不马上就吃了,而是要陈列以为祭,就好像人们耕种收获,会祭祀天地与先祖一样,敬畏也感恩。据说鹰即使是捕猎,也不捕怀有身孕的动物,是故古人称鹰为义禽。

二候天地始肃。秋者,阴之始,故曰天地始肃。这个肃,是肃清

也是肃杀,天气因为肃而明朗高爽,万物因肃而萧条萧瑟。

       三候禾乃登。禾者,是黍、稷等农作物的统称。人们常说五谷丰登,登,有成熟、丰收之义。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粮食和果实成熟的季节,处暑之后庄稼成熟可以收获,秋收开始了,故曰禾乃登。

处暑习俗:由于时间跟中元节比较接近,处暑的民俗大多跟祭祖和迎秋有关,也融入了一些中元节的活动。此外,还有“放河灯”的习俗。处暑是渔业收获的好时候,所以沿海地区会在处暑时节举办“开渔节”。  

 

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形象地描绘了处暑三候的情形: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鹰祭鸟:《逸周书·时训》:处暑之日,鹰乃祭鸟。 朱右曾校释:杀鸟而不即食,如祭然。

唐代诗人元稹的这首处暑诗作,疏朗明快,清新自然,而又韵味悠长,秋意十足。

前三联写出了处暑时节的三候特征。每到处暑时节,老鹰捕鸟而不即食,似在祭鸟。天气渐渐凉爽,白露深藏于秋气之中,秋意愈发浓烈。秋风瑟瑟,掠过片片树叶,秋声阵阵,天地空旷辽阔。田野里农作物开始成熟,草丛中秋虫低声吟唱。诗人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处暑三候的物候特征。

最后一联“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表现了诗人面对处暑节气到来的心境。诗人闲适地浅酌杯中的美酒,从容地调理膝上的琴弦,以从容优雅地度过初秋。

 

处暑节气到来,意味着秋意渐浓,暑气即将终止,人们明显感觉到秋风吹过带来的凉意。可是南宋诗人吕本中却因身处南国,而感觉不到凉意。他乡的节气仿佛与故乡安徽凤台迥然不同,这让诗人不禁生出一些感慨。他在《处暑》中写道:

平时遇处暑,庭户有馀凉。

乙纪走南国,炎天非故乡。

寥寥秋尚远,杳杳夜光长。

尚可留连否?年丰粳稻香。

首联平时遇处暑,庭户有馀凉,一个平时馀凉,就写出了江淮地区的处暑特征。平时意味着平常,往常,而不是现在,为下文思念故乡埋下了伏笔。也将两处处暑节气的不同点了出来。馀凉是故乡的原风景,炎天是南国的处暑天。家乡越是馀凉,越让人思念故乡的秋天。故乡岂止有馀凉,还有亲人、朋友、美食以及年轻时的风流韵事。

颔联乙纪走南国,炎天非故乡乙纪, 指更长的时间。意思是很久之前我就来到了南国。南国,应是岭南及以南一带,其气温较江淮炎热,所以下句诗人用炎天一词来形容南国的处暑。这句话的意思即在南国思念着故乡,在炎天思念家乡的馀凉。到这里,诗人思念家乡的处暑,已经很明显了。

颈联寥寥秋尚远,杳杳夜光长,非常精妙地写出了南国处暑的特征。一个寥寥,一个杳杳,形象地表现了南国处暑的与众不同。寥寥,是辽远空阔的样子,是指一般地方的秋天,是故乡凤台的秋天,而不是南国的秋天。

南国的秋天是怎样的呢?诗人用了杳杳二字,杳杳是昏暗幽远的样子,与寥寥迥然不同,这才是南国的秋天。然而一句夜光长,却道出了诗人对于南国的热爱。夜光,可以指星月之光,也可以指萤火虫发出的光亮。虽然南国辽阔的秋天尚远,但夜晚的南国还是很美丽的。从思乡到随遇而安,可以看出诗人心境的变化。实际上如果将这首诗看成是南渡之后的作品话,更有深层寓意,表达了诗人对于故国的思念,对于南渡之后新生活的喜悦。

尾联尚可留连否?年丰粳稻香,诗人提出一个问题,这样炎热的南国,还可以作为久留之地吗?末句,诗人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抛出一句年丰粳稻香来让读者自己品味。

南国的稻米年年丰收,这一句,无疑表达了诗人对于南国秋天丰收的喜悦之情,也表达了身处异乡,诗人内心表现出来的一种困境美学。此心安处是吾乡,每个地方的处暑都有它的可爱之处。随遇而安,有时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元代诗人仇远的《处暑后风雨》,描绘了处暑后的一场秋雨,给人们带来的精神愉悦: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仇远是元代著名文学家,处暑时节又恰逢狂风暴雨,天气凉爽宜人,心情欢快愉悦,高兴之余,遂作此诗抒怀,清新隽永。

秋风萧瑟伴随着大雨倾盆,暑气瞬间消散,天地空旷清凉。人们由炎热突然转为凉爽的神态,顷刻之间就表现出来了。窗纸上的空隙,带来阵阵凉意,扇子终于没有用了。

活泼可爱的儿童,在秋意深深中大声朗读着欧阳修的《秋声赋》,不禁让人回忆起醉翁的风采来,对他充满了向往与敬意。

在这个暑去凉来的秋日里,诗人想像欧阳修一样,醉倒在这浓浓的秋声中,尽享快乐与自在。

 

处暑时节,天气凉爽宜人,明代诗人张穆闲居田园,生活恬淡闲适,宁静惬意,遂作《处暑》诗即景抒怀:

一岁频过处暑天,单衣林麓胜情偏。

田无负郭供公役,邻有藏书借为编。

山市每欺沽酒近,岩居深德种桃先。

宵来疏雨添无赖,尽夜绳床恣意眠。

一岁频过处暑天,单衣林麓胜情偏,首联是说,一年过得很快,又到了处暑节气;穿着单衣,行走在山脚的林荫下,偏爱此间高雅的情趣。是说处暑之胜景

处暑天,着一袭单衣,坐山麓林荫,胜情自来。诗人不但不会嫌弃处暑天的炎热,还会享受林荫下的惬意与自在。一岁频过,能感受到诗人心中的一点不舍。

颔联田无负郭供公役,邻有藏书借为编,是说田间地头,没有良田供劳役之累,也没有公职之扰;邻家有藏书,可以随时借阅。这是写处暑之闲情

负郭,即负郭田的简称,是一个典故名,出自《史记·苏秦列传》。司马贞索隐:负者,背也,枕也。近城之地,沃润流泽,最为膏腴,故曰负郭也。后因以负郭田为典。亦泛指良田。

隐居山中的诗人,无公事扰心,有藏书可读,日子那叫一个闲适,过得可谓是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夏去几多时的生活,令人羡慕不已。

颈联山市每欺沽酒近,岩居深德种桃先,点出山中集市靠近居所,每每出去打酒非常方便;德深望重之人,隐居山中遍种桃树。这是写处暑之闲居

诗人居住的地方,不仅借书方便,打酒也很方便。从邻居家藏书颇多,不难猜出与之毗邻的也是一位得道高人。门前的大片桃林,将诗人所居之地,衬托得更加雅致。

尾联宵来疏雨添无赖,尽夜绳床恣意眠,是说一夜的风雨平添无限可爱,彻夜躺在轻便的绳床上,无拘无束地睡到自然醒。这是写处暑之闲眠

夜间的一场风雨,送走了处暑天,也送走了诗人心中的美好与眷恋。好在诗人早已看惯了春花秋月的变化,静心安神地享受着当下,  

享受着雨夜的美好时光。

恣意二字,可作全诗诗眼,亦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隐居山中的诗人是惬意的,是自在的,是安静的,是充实的,这让他的生活充满了诗意,让他的脚步变得更加从容。

纵览全诗,一幅美丽诗意的山居处暑天跃然纸上,使人读来安心静气,渐入佳境,可谓咏处暑诗中的佳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