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庭梧叶叶报初秋——咏初秋古诗词赏析(二)

(2023-08-18 09:39:04)
标签:

文学

诗词

初秋

赏析

分类: 诗词赏析
庭梧叶叶报初秋——咏初秋古诗词赏析(二)

     庭梧叶叶报初秋

                   ——咏初秋古诗词赏析(二)

                                                川     


秋天到了,园子里的景物逐渐清新明快起来。初秋的傍晚,秋蝉鸣叫,吸引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散步兴致,写下了充满情趣的《初秋行圃》: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种植菜蔬、花草、瓜果的园子。行圃,在园子里散步。
    这首诗描写了初秋时节诗人在落日余晖里听蝉、寻蝉的趣事,语言通俗易懂,绘声绘色,趣味横生,别有一番清新别致的情趣。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开篇便是不俗。夕阳落山前,园子里那树上的蝉,似乎正在抓紧今日最后的时光,拼命地鸣叫,好像是夕阳在催促它们一样,因而诗中说夕阳看似无情实则最有情。诗人赋予了落日以生命,让人感受到落日的美好和温情。同时,这满园的蝉鸣声让人感受到了园子里的勃勃生机,在如此美好的落日映衬下,诗人此时的心情也是愉悦无比的。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这句承接上句,写诗人听到这响亮的蝉鸣声,沐浴着落日的余晖,兴致来临,想要寻找发出这声音的蝉。谁知听起来似乎处处有蝉,却一只也找不到,一凑近,蝉鸣声就消失不见了。这两句写得生动活泼,紧扣主题,展现了诗人初秋行圃时的生动有趣的一幕。

 

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初秋二首》(其一),写出了初秋时节诗人老年生活的景况:

急雨过窗纸,新凉生簟藤。

蹒跚老铃下,来炷壁间灯。

这是诗人晚年写的一组《初秋》诗的第一首。表现了诗人年届暮年、又到初秋时节的感受。

急雨过窗纸,新凉生簟藤,写初秋时节天气转凉。秋天来了,天空突然降下一阵急雨,打在窗户纸上。暑热消退,床上的竹席、坐的藤椅都变凉了。给人一种舒适惬意的感觉。

蹒跚老铃下,来炷壁间灯”,“铃下”,太守的敬称。宋朝时期的知州通俗叫法也叫太守。诗人曾做过多年的知州,所以称自己为老铃下。诗人腿脚不灵便,摇摇晃晃的走到墙边,点燃了墙壁间的灯。

此诗写出了诗人老年生活的景况,表现了诗人安逸闲适的心境。

 

南宋诗人朱淑真的《初秋雨晴》,描绘了初秋清爽美丽的景象:

雨后风凉暑气收,庭梧叶叶报初秋。

浮云尽逐黄昏去,楼角新蟾挂玉钩。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初秋的景象。

雨后风凉暑气收,庭梧叶叶报初秋”,雨过后,风变得凉爽,暑气消退。庭院里的梧桐树叶子沾满了雨水,预示着初秋的到来。

浮云尽逐黄昏去,楼角新蟾挂玉钩”,天上飘浮的云彩在夕阳下逐渐消散,而月亮升起,挂在楼角上,犹如一颗闪耀银光的玉钩。

整个景象充满着清新、淡雅的意味,表现出初秋的清爽和美丽。

 

南宋爱国词人陆游的《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表现了诗人期盼胜利的爱国情怀: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秋波媚,词牌名。高兴亭,亭名,在南郑(今属陕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的长安南山。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任上。
    716日夜晚,长安南山头,诗人登高远望,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一个字把诗人的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达无遗。

  词的上片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首句一个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和悲哀。下片从上片的凭高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整首词由,反映了词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壮志。

  词从角声烽火写起,烽火指平安火,高台指高兴亭。《唐六典》说: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陆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诗自注:予从戎日,尝大雪中登兴元城上高兴亭,待平安火至。又《感旧》自注:平安火并南山来,至山南城下。又《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感怀》: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暮云不隔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都可以和这首词句互证。高歌击筑(一种乐器),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从而让读者体会到上面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不是什么忧郁哀愁的低调,而是慷慨悲壮的旋律。此兴,兼切亭名。

下片从上片的凭高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词人把无情的自然物色的南山之月,赋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写成为谁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于它和词人热爱祖国河山之情一脉相通,它为了让词人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这里,也点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郑以东的长安南山头,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然后进一步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结尾“应待人来”,用字,特别强调肯定语气。“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

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来暗示词人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这种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壮志抒发的基础上,自然引发而出,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