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唐代咏谷雨诗赏析

标签:
文化文学诗词谷雨赏析 |
分类: 诗词赏析 |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每年4月19-21日时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雨水后,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孝经纬》曰:“清明后十五日,为谷雨,言雨生百谷,物生清静明洁也。”《全芳谱》曰:“谷雨,谷得雨而生也。”此时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鸟弄桐花,雨翻浮萍,残花即将落尽,春从此别夏将至。
谷雨节气三候为: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萍始生的意思是说谷雨之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鸣鸠拂其羽的意思是谷雨后布谷鸟开始鸣叫,因为它的叫声是“布谷、布谷”,就像预示着人们不要耽误播谷的时间,戴胜降于桑的意思是戴胜也就是鸡冠鸟,飞临在桑树枝头,是蚕宝宝将要生长的信号。
谷雨有习俗是喝谷雨茶,谷雨茶就是谷雨这天采的鲜茶叶制成的茶叶,而且要上午采,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明目等。
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谷雨三月中》,描绘了唐朝谷雨时节的山林风光及农事景况: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叶间鸣戴胜,泽水长浮萍。
暖屋生蚕蚁,喧风引麦葶。
鸣鸠徒拂羽,信矣不堪听。从元稹的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唐朝谷雨时节的天光山林以及农事面貌。而且涵盖了谷雨的三候:萍始生,斑鸠求偶,戴胜在桑叶间寻找吃的。这是当时唐朝北方中原地带的谷雨节气。当时的唐朝北方中原,气温比现在高,温暖湿润。主要的粮食作物也在北方。
唐代诗人曹邺的《老圃堂》,叙写谷雨时的田园生活,清新惬意:
邵平瓜地接吾庐,谷雨干时手自锄。
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
赏析:“邵平瓜”即东陵瓜。邵平在秦朝时为东陵侯,秦朝灭亡后,在长安城东青门外种瓜,瓜味甜美,当时人称之为“东陵瓜”,后世常用“邵平瓜”来美称退休官员的瓜田。
谷雨之后,雨水充足,便于谷物生长。所以农谚说:“谷雨前后,种瓜种豆。”谷雨一到,该是播种的时候了。诗人的住屋接着瓜田,雨后地干,诗人便亲手锄地载瓜苗。平时读的书放在床头,被春风吹落地上。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清新惬意。
谷雨时节,正是牡丹花开的时候。唐代诗人王贞白的《白牡丹》,赞美“谷雨洗纤素”的白牡丹的芬芳皎洁:
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
异香开玉合,轻粉泥银盘。
晓贮露华湿,宵倾月魄寒。
家人淡妆罢,无语倚朱栏。
首联两句以美好的想象发端,为全诗定下赞咏的基调。“谷雨”指的是季节,也是指这个季节中的雨。“谷雨”正值春末夏初,此时的好雨洗净了白色的绢帛,将其裁剪成一朵朵艳丽的白牡丹花。诗人的想象多么美,比喻多么妙。“洗”字用得生动,而“裁”字更照应得巧妙。
颔联两句分别写出白牡丹的香与色:奇异的芬芳如玉盒乍开,净洁的颜色似涂银的盘子。这两句写得有香有色,芬芳皎洁。
颈联两句以清晨和深夜的不同景象进一步夸赞白牡丹的姿色。“晓贮露华湿”,一个“湿”字显得娇艳欲滴;“宵倾月魄寒”,一个“倾”字把月光花色融在一处,交映生辉。
尾联两句运用拟人手法把对白牡丹的赞美推向高峰。那已不再是白牡丹了,那是淡涂脂粉的美貌佳人(《全唐诗》“家人淡妆罢”一句“家”字下注“一作佳”),默默无语地倚立在月下的朱栏边。在诗人眼里,这白牡丹就是一个雍容典雅文静娴淑的少女。古人说:“王嫱、西施,天下之美妇人也。俨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可是读了这首诗,人们会感到这淡妆的素雅娴静的白牡丹更胜过那浓妆艳抹出尽风头的红牡丹一筹。
全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切,对仗工巧,结尾两句用拟人手法更具神韵,不失为咏白牡丹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