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细逐杨花落
(2013-04-26 12:41:05)
标签:
文学词语赏析杂谈 |
分类: 词语赏析 |
据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记载,一士大夫家藏有杜甫诗稿《曲江对酒》的墨迹,其中“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两句,开始写的是“桃花欲共杨花语”,后自己又用淡墨改三字,将“欲共、语”改为“细逐、落”。杜甫为什么要改这三个字呢?
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用的是拟人手法,写桃花要同杨花交谈,把两种花都人格化了,应该说是很生动的;而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是描写,写桃花跟着杨花飘落的情形。为什么要把拟人手法改掉呢?
我们来看《曲江对酒》的全诗:
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春,是杜甫在长安居住时最后阶段的作品。一年前,杜甫只身投奔肃宗李亨,得职左拾遗。因为宰相房琯罢职一事而上书鸣不平,激怒肃宗,遭到审讯,以后,他的职位有名无实,未见重用。诗人微官缚身,空怀报国之心,却无所作为,虚空寥落之际,将失望与忧忿寄托于花鸟清樽。
曲江,即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因池水曲折而得名,是当时京都的第一胜地。当时诗人坐在长安的风景区曲江,面对美景,想到自己虽任左拾遗,但因上疏为宰相房琯罢职一事鸣不平,触怒肃宗,不受重用,空有报国之心而无所作为,在长安无事可做,心情懒散而无聊,所以一直坐在江头不想回去,坐得久了,因而注意到“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这样写,正衬托出诗人空闲无聊的心情。要是写作“桃花欲共杨花语”,用拟人手法,就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境不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