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导向下培养语文阅读思维的策略研究
(2024-09-15 20:04:47)新课标导向下培养语文阅读思维的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本研究以统编版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探讨了新课标导向下学生阅读的内涵与价值,分析了语文阅读思维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研究发现,强调核心目标、发挥文本功能、拓展迁移及运用等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阅读,阅读思维
引言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关键任务。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语文教学需要更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独立分析文本,提高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新课标导向下,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以统编版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一、新课标导向下学生阅读的内涵价值
1.对应“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在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国家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统编教材强调在教学中贯彻革命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从革命精神中汲取责任和使命感,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1]。
新课标导向下学生阅读的内涵价值体现在对“课程标准”的全面响应上。传统教育注重知识传授,而新课标要求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综合素质。这种转变要求教育观念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使学生不仅仅是接收信息的“容器”,更要成为独立思考、创新探究的“生态系统”。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提炼信息、分析问题、提出见解。因此,教育者需要调整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下学生阅读内涵的关键所在。
2.对照“核心素养”
阅读在语文学科中不仅是基础,也是构成语文工具性学科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不仅仅关乎文字的理解,更体现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中。阅读理解能力包括对文字的迅速理解、关键句的把握、对情感和文学作品的鉴赏,以及自我评估、知识运用和阅读技巧等多个方面。这些能力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不可或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扩大了阅读量,也提升了理解能力,丰富了知识储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尤其是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科学文化素养、思想品质和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当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主性,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全面发展。
3.对话“未来学习”
“未来学习”代表了教育的新时代,它不再受限于传统教室和纸质教材,而是融入了先进的科技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在未来学习中,学生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在线协作工具等技术,跨越地域限制,与全球范围内的教育资源进行互动。这种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学习、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在面对未知的挑战时更具应变能力。同时,未来学习还注重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量身定制教育内容,激发学习的热情。未来学习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综合素养。这种教育模式为我们展示了教育的辉煌未来,让每个学习者都能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中茁壮成长。在语文学科中,整合多学科资源至关重要。
以“科学之光”单元为例,它融汇了跨学科知识。若仅从语文角度分析,会限制学生知识拓展,抑制能力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综合考虑任务主题与语文观点,巧妙整合多学科资源,以提升学生高阶思维。比如,《文言文两则》可融入心理学和天文学知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则可涉及化学、地理学、脑科学等,而《表里的生物》和《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则可引入机械学知识[2]。引入多学科资源使学生在综合听说读写活动中培养批判性思维,促使他们更深层次地思考问题。这种综合性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的未来公民。
二、语文阅读思维的特点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要旨,其中关键词“思辨”突显了语文阅读思维的独特特点。语文阅读思维不仅仅包括对文字的理解,更注重学生运用联想、分析、概括、推理等多种思维方法,培养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等多样化思维类型[3]。此外,语文阅读思维也涉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如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性,以及理性精神,即崇尚真知、积极思考的态度。这种独特特点体现了语文阅读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和积累,更是一种综合性的思辨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还需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深度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和综合素养。
三、阅读思维的策略建议
1.凸显单元的核心目标
在学习《鲁滨逊漂流记》这一单元时,强调了学生通过梗概了解名著主要内容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核心目标,教学策略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阅读逻辑,即了解作品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表达感受和体会。教师可以通过促使学生交流他们最感兴趣的情节,以及对主人公鲁滨逊的观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分析鲁滨逊的心态变化,从苦闷失望到智慧应对再到积极乐观,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内心的成长历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图表的方式将鲁滨逊的心态变化进行总结,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人物情感的转变。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书中人物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进行整理,加深对情节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鲁滨逊的经历与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和烦恼进行对比,以此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用表格的形式将这些对比情况进行记录。
通过以上教学策略,学生不仅能够快速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了解人物的多维性,促进逻辑思维的提高。这种全面性的阅读能力不仅对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有益,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能够运用类似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解决。
2.发挥文本的不同功能
教师应指导学生不受文本表面叙述的限制,结合上下文进行综合分析,并鼓励学生与他人讨论,查阅相关资料,拓展思维视野。通过学习《为人民服务》这一文本,可以运用关联词引导学生辩证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毛主席关于“不怕批评”观点的几个方面,鼓励学生标注并理解文章中的关联词,使他们能够准确领悟毛主席的思想脉络。这种细致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意图,提高阅读深度。
在教学中,我们还倡导学生学会分类辩证思考。通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教学,学生被引导根据事件和事物的属性进行分类思考。通过提炼关键词句,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了逻辑思维。此外,我们也鼓励学生学会变通辩证思考,帮助他们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解决问题。在《宇宙生命之谜》中,学生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组织辩论,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深入思考[4]。
通过以上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兴趣,使阅读不再是机械的文字解析,而是思想碰撞和启示的过程,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3.注重拓展迁移及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考虑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相关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所拥有的丰富背景知识和资源可以显著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为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教师应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思维水平,巧妙地引入一些背景知识和相关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丰富背景知识,加深对作者和文本的理解。
以课文《少年闰土》为例,这篇文章是《故乡》的一部分,描述了鲁迅返乡处置家产的经历。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阅鲁迅的身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提到的父亲和家庭背景。教师还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材料,引导他们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了解鲁迅幼年时期的学习情况,以更全面地理解他的成长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整篇小说《故乡》中,以及与鲁迅再次见面的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发展[5]。
通过这种拓展和迁移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还能够培养广泛而深刻的思维,加深对作者和文本的理解,为将来学习更多鲁迅的文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种注重背景知识和资源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文本。
结论
本研究聚焦于新课标引导下的语文阅读思维策略。通过深入探讨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策略,包括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性思考、运用关联词拓展思维、学会分类和变通辩证思考等。这些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以适应新课标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为语文教育提供了实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