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作业设计,提高语文课堂质量
(2024-03-11 13:02:10)“双减”的目的是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改变家长功利化教育观念,让教育回归本源,使学生享受到真正高质量的教育,从而健康全面发展。那么减负的主要手段——作业布置则成为我们教师主要思考的问题。优化作业设计,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语文是学好各学科的基础,汉字的书写应用、语言的表达交流、文字的理解领悟、情感的体验传递、积累的广博深厚等能力,足以说明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而相比其他学科,学好语文需要付出的时间更多,下的功夫也更大,既要练习书写,又要巩固记忆,还要增加阅读,这些任务的完成都需要语文作业的配合,那么优化语文作业的设计则显得更为重要,这不仅是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也是对语文教师专业智慧的考量。
一、预习类作业实时设计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必要环节,既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前布置一些有趣的任务,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实时的前置作业是预习的主要手段。课前让学生从“初读课文”和摘录“好词、好句、形近字、多音字、小问号、资料袋”两个方面入手,利用手抄小报、思维导图、表格整理等方式,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尽其所能对课文进行预习,有准备地进入课堂更有利于学生发挥潜能,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我们家的小小“动物园”》时,提前让学生对自己的家庭成员进行观察,了解家人的特点,为习作有话可说、有据可依做好铺垫;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汉字综合学习单元时,就可以提前一周让学生观察大街小巷规范使用汉字的情况,然后进行课堂交流,对学生理解和进一步规范使用汉字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基础类作业创新设计
基础类作业是指教师基于课程标准、体现核心素养导向,针对全体学生的共性要求而设计的,主要利用非课堂教学时间完成的学习任务,其价值是诊断课堂,便于让学生查缺补漏。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由此可见,兴趣培养是求知的关键。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新基础类作业设计,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一是融入情境法。如教学《自相矛盾》一课,设计“跨越千年的历史,穿越时空来到楚国热闹的集市上,有个楚人正在卖矛和盾,我们一起去逛一逛吧!”这样的情境,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小摊”,让学生做作业如同逛集市一样轻松有趣。二是创新题目法。如注音类设计为“火眼金睛辨字音”,书写类作业设计为“我是小小书法家”,听写类作业设计为“中国汉字小达人”,题类练习设计为“思维大闯关”等。三是连贯递进法。学习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时,作业设计如下:
这种特色的创新作业设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潜能得到了发掘,而这种个性的张扬与潜能的迸发又会反射到日常的学习中,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记忆类作业巧妙设计
记忆是一种能力,决定了孩子是否足够自信。而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记忆力的关键期,所以我们老师要在记忆方法上下功夫动脑筋,巧妙设计记忆类作业,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小青蛙》一课,在巩固“清、晴、睛、情、请”5个生字时,课后作业可以这样设计:小朋友,你能编一首儿歌,帮助大家区分带“青”字部件的5个生字吗?这样的作业,学生亲历了“看清字形——理解字义——运用汉字”的整个过程,汉字就不再是一个个生冷的符号,而是个性特征的言语行为,有了温度和情感。又如六年级下册背诵课文《匆匆》时,可以这样设计:记忆前先绘制课文结构图,抓关键词,利用形象法记忆,加深印象,加强效果。又如古诗的背诵先理解诗意,作业设计让学生画配图,写诗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兴趣,又习得了方法,更强化了记忆的效果。
四、巩固类作业灵活设计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课后复习与课前预习并重。布置学生感兴趣的巩固复习作业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对于课后习题的巩固、课文字词的强化记忆、句子句段的仿写练习等都要巧妙灵活地设计,使学生对反馈类作业更乐于完成。
对于高段孩子,可将作业的布置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出题,教给出题方法,变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为调动所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的“再创造”活动,自动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成为有效的知识。
四、拓展类作业因材设计
课后作业是课堂学习活动的延伸,那么作业自然应该有“拓展延伸、提升发展”的功能。因此,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采取多种作业方式,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优发展,真正让作业适合每个学生并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例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拓展作业可以这样设计:
四、实践类作业多元设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进行实践性作业探索,让孩子通过动手、动脑、观察、制作、体验、调查、研究、模仿、亲子互动等,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开拓思维进行发明创造,亲身实践感知了解未知的世界。
例如,学了六年级下册《腊八粥》一课后,让学生周末亲自学做腊八粥,感受劳动的快乐。学了五年级下册《猫》,让学生亲自养一种小动物,观察并记录其习性。学了六年级上册《竹节人》,让学生亲自制作竹节人或平时游戏中的玩具,与大家一起玩。丰富多彩的实践作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课堂学习效果,还能从中收获成就和快乐,拥有了难忘的体验,更能加强多学科整合,强化课内外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除了优化作业设计,还要注重作业评价。作业评价要对每个学生作答反应进行诊断分析,并采取个性化教学补救措施。为此,作业评价要注意以下几点:
总之,在落实“双减”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合理地对作业“做减法”,严控作业总量,深研作业设计,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又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作业,以“轻盈”的作业为教学“增效”。唤醒孩子的学习激情,让孩子喜爱学习、乐于探究,从而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最终达到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