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内容入手,唤醒语言和生活

(2023-10-18 15:39:09)

             

“学习 动机”的儿童心理

心理学理论表明,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个体的需求紧密关联,尤其对于自身感兴趣的事物能保持更高的注意力并维持相应的专注度,只有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捕捉学生的兴趣点,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小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这是学习语言表达的关键载体。

 “经验 习得”的学习建构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这是基于学习经验并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习得相关的知识、技能,以促使个体在能力、思想、价值观等多方面有所转变与提升。小学生对表达并非“零经验”,日常的阅读积累和同伴交流,奠定了一定的表达基础。对于感兴趣、有共鸣的话题,往往乐于参与,这也决定了从内容入手,能更好地唤醒语言与生活。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内容入手,唤醒小学生的表达意愿,推动习得表达的新经验,让新知与旧经验相融合,重构表达新体系。

“内容 形式”的哲学观点

辩证唯物观认为,内容决定形式 ;任何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表现方式,都必须依赖于内容——倘若没有具体的内容,形式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于表达而言,写(说)什么比怎么写(说)更重要,既然不明白要表达什么,就不存在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唯有从内容入手,才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文字诉说,从而采用合适的方式加以表达。

表达是深层次的学习阶段

指向言语的表达与运用,无疑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新课标确定的四大板块语文实践活动,要实现“表达与交流”,必须要先打好“识字与写字”的基础,必须要有“阅读与鉴赏”的输入性积累,必须要有“梳理与探究”的过程。教师从“内容”的角度入手,引导“识字与写字”,组织“阅读与鉴赏”,通过“梳理与探究”加以“唤醒”,达到“表达与交流”,这是语文学科素养型学习目标的体现。

表达是任务群的固有体系

新课标其中的一个变化,在于将原有的口语交际与写作,整合成“表达与交流”板块,不再单独提“写作”。

用意之一,在于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回归。语文是日常交往和情感表达的需要,是生活的基本工具。从新课标“表达与交流”的各个学段目标来看,特别强调个人内心的感受,表达真情实感,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

用意之二,在于提升听力关键点的重视。在“表达与交流”中,听说读写应该是完整的统一体,可“听”在实际教学中常常被忽略。“表达与交流”不仅仅只是个人的诉说,还包括与他人的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免不了会有“专注倾听—提取信息—回应对方”的过程,新课标尤为强调“听”的要求,从“认真听他人讲话”到“认真倾听”再到“听人讲话认真”,各个学段反复都指向“认真”一词。只有认真听才能捕捉信息,才能激起与对方的言语共鸣,才能更好地进行话题的交流。“听”的话题与提炼的信息,同样是对内容的最直接反应。

用意之三,在于语言运用实践性的呈现。新课标一个重大的改变,在于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无论实用性还是文学性或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引言的首句都明确指出要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毕竟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是要靠语文实践这一渠道。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体会必要的写作技巧 ;另一方面要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去体现“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提高”的目标。

表达是发展性的实际需求

新课标在“学业质量”部分这样阐述 :中年级能按照童话、寓言等文体样式写故事,能用日记等方式记录,能用便条、书信与人交流;高年级能分享阅读、参观、访问的心得,能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能与人合作撰写活动方案或活动总结等……各种文体,各种形式,大大超越了传统的运用文、记叙文的命题,将表达扩散到更大更远的范围。既然表达已与学生的未来实际需要相关联,结合具体的内容去唤醒生活与语言,就显得更为重要且有意义。

教材作为最重要、最直接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教师以教材为依托,“利用文中所涉及的事物引导学生从事与之相关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王荣生语)。陈先云先生也专门提出,有必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作用,继续基于教材的话语体系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用好语文教材。所以,从教材的内容入手进行唤醒,更为简洁高效,从而发挥积极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经精心编撰而成,或取材于经典的文学作品,或节选自名篇佳作,或转自同龄学生的范文,每一册都呈现了丰富的内容,展现了多姿多彩的生活。教师备课时首先要从内容入手,挖掘蕴含在其间的美,激发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愫。

教材提供了足够丰富的内容:有写景的(第一和第五单元),描绘了乡村和大自然的景色;有写人的(第七单元),展现了高尚的人格魅力;有记事的(第六单元),记述了成长的难忘瞬间;有状物的(第四单元),聚焦呆萌小动物带来的内心喜悦,当然还有揭秘自然科技、诵读优美诗歌、阅读经典童话等。文本呈现出来意境美、情趣美、表现美,如此丰富美妙的写作内容,让教师从内容开始,去唤醒小学生的生活和语言——即“我”也有类似的经历,“我”也能表达记述出来!这对学生的写作引领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常说:教材就是个例子。教材的课文以样例的模样呈现,读透语文教材,胸中就会有无数的例子。只要将课文内容作为指导表达的例子,就可以有效地“唤醒”。

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介绍了西南边疆地区的一所民族小学,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味,正是一篇学写学校风景的极佳范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从景物美、人情美、动物美三个方面展示校园的美。当教师挖掘出如何写好自己美丽校园的方式,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写校园可以从景物、人物、动物的角度展开。并且,他们会很快地唤醒自己的生活,整理出自己的写作素材:

就这样,当教师从内容入手,唤醒学生的思维和生活,习作教学自然不会让学生为难了。

从内容入手,教师要善于打破文本的界限,发现不同篇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更为完善的表达训练。

比如,如何引导三年级的学生描摹声音?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的课文里,多处描绘了声音。如第7课《听听,秋的声音》中,写落叶从枝头飘落,用了“刷刷”一词,这是用象声词模拟的;到了第21 课《大自然的声音》,写雨水“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是用罗列的方式点出声音;而到了课后的阅读链接《瀑布》一诗中,说听到的瀑流声“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是用了比拟的方法……从不同的课文中,上下勾连,组成一个新的整体,可以专门进行一次“学会绘声拟音”的表达设计,归纳出描绘声音的写法,唤醒学生去记录自己世界里的声音。

现有小学教材根据单元相应安排了8次专项习作训练,但不免显得单薄,随着课堂的学习从内容入手,可以挖掘出相应的表达训练内容,唤醒学生的整体感知,增加习作的次数,夯实小学的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大大地丰富学生的表达体系,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安排了8次习作训练,分别是 :我的心爱之物(状物)、漫画老师(写人)、缩写故事(练习梗概)、二十年后的家乡(想象作文)、介绍一种事物(说明文)、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表达真情实感)、即景(写景)、推荐一本书(应用文)。这样的训练形式多样也很有情趣,既然语文就是指导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完全可以结合教材具体的课文,唤醒学生的语言和生活,增加训练。本册可增加4次训练:

4次训练,或从写作方法入手,或从分析课文入手,有联系生活,有改变形式,无一不是从教材内容引发的表达训练。这样的训练架起了教材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生活。这样的拓展,对一个学期8次习作训练的补充,“唤醒”只为了让学生的表达增值。

但凡习作,无不是从确定内容开始。而立足文本,则可以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内容,唤醒生活和语言。教师借助内容,体会课文运用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回想起自己生活的经历,然后进行借鉴写作,对小学生来说,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内容让学生得到了体验,并激起类似的生活经历,也就唤醒了语言表达。教师的“唤醒”让学生生活丰富多姿,让语言生动流畅,这是引领成长的良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