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阅读深度教学策略探究

(2022-05-28 11:29:33)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实现语文知识的积累,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人文素养 和语文素养的提升。对阅读教学的研究探讨一直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随着教育教学活动的不断发展,深度阅读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进入大众视野,让更多人感受到此种阅读方式,可以有效摆脱那种流于表面的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以下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开展深度阅读的重要性和具体策略进行详细分析。

一、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深度阅读的重要性

所谓深度阅读,是指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和认知,并实现知识积累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可见,深度阅读需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获得独立的阅读审美体验,进而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感知文学创作的艺术魅力。这正好符合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目标。 另外,随着学段的提升,可以发现教材文本提供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在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方面展现出独特的创作特色,而且价值引导也更加倾向于社会价值和家国情怀方面。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受应试观念的影响比较大,围绕着写作手法和中心思想等考试内容进 行理论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导致理解的表面化和肤浅化,知识无法进行迁移运用,也难以实现有效的品德培养。展开深度阅读教学,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阅读实践深化阅读认知,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认知视野,锻炼思维能力,进而提升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二、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深度阅读的策略

虽然深度阅读是实现学科素养有效培养的重要途径,但是教师在深度阅读方面普遍缺乏经验和方法,浅层化阅读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的阅读素养提升依然困难重重。基于此,掌握深度阅读教学的方法至关重要。

(一)进行情境创设,深化学生的文本体验

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思维意识的个体,生活认知是一切思维发展的源泉,在强烈的情感共鸣下,才会产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习惯于围绕应试目标进行灌输教育,教学方法枯燥 单一,教学氛围压抑,严重影响了学生和文本以及作者 交流对话的兴趣,也就无法实现思维的发散和创新,找到深度阅读的突破口。基于此,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文本内容的生活化创设,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官感受,进而实现阅读情感的有效激发,从而为深度阅读 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比如,在《阿长与山海经》的文本阅读中,这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写人叙事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阿长的感 激和怀念之情。想要深入了解这种感情,就需要对文本的技巧运用和事件描述进行仔细阅读,在细细品味之中进行感知。教师可以先设置相应的情境,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视频画面,让学生对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和农村妇女形象产生一个大致的感官认识,从而带着一定的认知基础和探究兴趣展开深度阅读。另外,教师还可以 让学生先初读文本,然后进行角色表演,并配上旁白。 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他们对人物角色产生更加清楚深刻的认识,在之后的文本复读和分析中能够打开思维想象的大门,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提出阅读问题,从而为深度阅读创造条件。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语言描述进行情境创设的方法,单纯的直观性教学情境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因为表面化和简单化的感官感受,并不能成功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更深解读的求知欲,造成思维认知被局限的可能。初中阶段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发展也由 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于是,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语言描述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使学生能够顺利进行精神世界的重新构建,而且极具个性化特征,从而为多方位解读文本做好思维启发。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 情况,灵活利用各种情境创设方法,深化学生的文本体 验,为深度阅读奠定情感基础。

(二)重视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本身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文学再创作过程,这也表明阅读并没有明确的规范,可以出现多元化的阅读体验。同样,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以及兴趣爱好的不同,面对同一问题通常会产生不同的关注点和想 法,通过合作探究可以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这也为他们的深度阅读提供了条件。基于此,教师要进一步落实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他们进行合作探究,促进阅读思维的发散,从而实现深度阅读。

比如,在《背影》的文本阅读中,这是一篇极其经典 的叙事散文,对父亲背影的刻画体现出来的父子深情, 吸引了众多文学读者的解读探究兴趣,也显示出深厚的文学魅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分享,从写作手法的运用、细节描写的刻画、情感传递的真挚、中心思想的表达各个角度,都可能产生独特的阅读体会,进而在分享交流中产生创新性的深度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说祖母去世时,父亲为了还亏空,变卖了家中产业,还需要借钱筹办丧事。这个时候父亲的形象并不伟大和值得尊敬,作者为整个家庭光景而伤心,这样文章开头的用意何在?如此一来,小组其他学生也就发现了这个知识点,进而为合作探究打开了思路。有的学生说叙事时前因后果要阐述明白,没有背景的铺垫会太过突兀。有的学生对此产生质疑,说完全可以一笔而过,没有必要把父亲还亏空的事写出来,和文本的中心思想不符合。还有的学生会说感情之间本来就是复杂的,正是前期可能存在的内心隔阂,在后期才会被送别时父亲的付出关怀以及展现出来的衰老蹒跚背影而感动。总之,学生通过文本和生活经验,提出个性化的阅读观点,在思维交汇中不断深化认知和感悟。

(三)提供科学指导,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和启发,初中阶段的学生,阅读能力有限,很容易出现思维偏差或者进入认知误区。在这个时候,教师需要提供一定的方法指导或者思维启发,使他们能够沿着文学的角度进行有效而深入的文本解读。

比如,在《天上的街市》的学习活动中,诗歌中说天河的距离并不遥远,牛郎织女可以自由自在地闲游,共同享受美好的生活。这和学生以前接触到的凄美故事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会产生认知冲突。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提醒学生知人论世的解读手法。学生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可以明确作者是想借此表达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在解决认知冲突的同时,也对中心思想有了准 确的把握。又比如,在《春》的文本赏析中,这篇散文的 语言运用也具有明显的深度解读价值点。初中阶段的学生,语言积累尚不丰富,对很多遣词造句的表达并不敏感。以文章首段首句为例,学生读起来能够感觉很舒服,但是缺乏进行艺术特点解析的意识。教师也需要通过提醒,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从而感知语言之美。两个盼望着既有叠用的音韵之美,也体现了心情的急迫。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春天的感觉扑面而来。简短的十几个字,描写细腻,富于情致,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总之,在深度阅读中,教师的科学指导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创新,提升学生的深度解读的能力。

(四)引导课外阅读,扩展学生的认知视野

终身阅读是现代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需求,需要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另外,学生自身阅读素养的提升,不断扩大的认知视野,良好的阅读思维能力,也是能够展开深度阅读的重要保障。基于此,教师要进一步落实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三、结语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供一些适合的阅读书目,避免盲目阅读。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放弃功利的阅读心态,全身心投入其中,从多方面去解析文本,感知文学创作的魅力和意义。随后,教师让学生展开交流分享活动,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理解程度和认知视 野。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把一些相关的注解或者评论性文章推荐给学生,这也可以帮助学生吸收借鉴他人的优秀思想,通过批判性吸收解读,不断深化个人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

总之,在语文阅读中,进行深度阅读对学生的阅读成长和学科素养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改变低效阅读现状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积极进行深度阅读的创新探索,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不断向文本深处走近,从而实现 高质量的阅读收获和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