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凝

标签:
旅游 |
周日,天气阴到多云,适宜出去走走。于是坐上公交去嘉善天凝镇,回程时顺便看看栖真寺。
数十年前常一起玩的好友舅妈是天凝人,那时叫作天凝庄,故而这个小镇就藏在了脑海深处。
从天凝汽车站出来往东走到昌盛路时拐弯往南走,到了兴贤路看到两边的大树、路灯杆、路牌上都绑着红绸,一直向东延伸过去。心中就觉好奇,感觉这是有意思的民俗活动了:
小镇很清静,路上行人稀少。远处有位老者慢慢走来,我迎上去向他询问这绑红绸是什么意思?只剩下两颗门牙的老人家用天凝方言告诉我:这是天凝的民俗活动,每年的三月都举办,叫“老爷出会”。而这老人把出会的会音念作嘉兴方言中的“饭”,我感谢了老人的解答。但这“出饭”究竟是何意我百思不得其解,只有暂时憋在心里。
走到人民路转头看向北面,眼前是一座高大的桥,知道这是横跨红旗塘的桥,便走过去看看宽约百米的红旗塘了:
红旗塘是人工开挖的防涝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听长辈们讲述过数万人开挖人工河的壮举了。那时经常会讲起某人干活不多,但吃白米饭三大碗的趣事。红旗塘工程建设正值国家困难时期,但工地上仍然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嘉兴、嘉善十几个公社数万民工干劲十足,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走下大桥沿人民路走到凝溪河畔的滨河文化长廊,这一带有着可以承载当地历史、文化、习俗的纪念场馆等。
站在河边向西看,几十米外是一座三孔平板石桥,那是建于清代的古桥瑞宁桥:
沿着河向东走,边上都是房顶盖着土瓦的老房子,许多是没人居住的,因为门上贴有封条。这两家上着门板的应该都是老店了:
从这排二层的房子下面的店铺看,或许是以前供销社的旧址了:
这里的河上架着的是镇上有名的古桥----圆通桥。据传,该桥由天宁寺僧人圆通募建,故名圆通桥。圆通桥是虹形石拱桥,南堍18级,北堍19级,拱顶龙门石有双龙浮雕。桥的栏杆为靠椅式青石,桥墩石为花岗岩。据记载此桥重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始建于何时不知:
走过圆通桥到了河对岸,东侧有“中医展示馆”,从其介绍中可以看到也有段历史了,现在是预约开馆:
桥的西侧是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邮电所:
邮电所边上的一面白墙上有天凝一些方言解释,很有意思。但方言上的文字不能用普通话的读音来念:
回到桥堍走进南面的下塘街:
小街的老住户也不多了,一家杂货铺里有四位大哥、大姐在闲聊。我把憋在心里的“老爷出饭”疑惑向他们请教,才知是“老爷出会”。这是老的民俗,就是在特定的日子,把庙里供着的老爷抬出来,沿主要道路巡游祈福,所以沿途都要绑上红绸。
又长知识了。
小街上居然有自助洗衣房,很不错哦,帮那些没有洗衣机人解决了困难:
再往南走到小街尽头都是农田了,远处有新建小区在施工。于是返回后过桥回到河的北侧,继续向前观看小镇的一切。
这是小镇故事馆,由原来的茶馆改建,里面存放着小镇许多的故事:
天凝书场,是天凝镇的文化地标之一。始建于清末民初,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是嘉善县唯一的百年书场:
离开书场,沿着小河往北走。这处板壁上的画,就像是真的在此开了门,柜台前正做着生意:
在小镇的街上慢慢地走着,感觉到了小镇生活的闲适惬意。同时,看到街头年轻人很少,大约和其他乡镇一样都向外走了。
千年古刹栖真寺就在公路旁,下车没走几步就是牌坊,迎面看到牌坊的横额上是“栖真养道”,那一面是“地广境幽”:
史载,建于宋开宝二年(969年)的栖真寺于明末扩建。当时有一位宝月大师云游到现在的栖真寺旧址时,顿然被此地的自然风光吸引住了,不禁叹道“地广境幽,绝无尘迹,足可栖真养道”。于是便以“栖真”名寺,禅修于此:
栖真寺第一殿是天王殿:
后面是玉佛殿:
两殿之间空地上有两株已有450多年岁月粗壮的银杏树,须两三人围抱。相传,这两棵树为明万历间(1573—1620)普陀和尚手植:
玉佛殿后是大雄宝殿:
再往后是横向并列的阎王殿、三圣殿、药师殿:
在南方的寺庙中,我好像是第一次看到有阎王殿。
在三圣殿后围墙外有宝塔,但原有的门洞已被封住,无法进去一睹究竟,只能隔墙而望:
栖真寺的左右两列厢房都很长:
在大雄宝殿的东侧,有向南而立的高大观音雕像,菩萨慈祥的面容让人心中宁静:
因为是平常日子,寺庙内人很少。如果逢初一、十五或许会很热闹。
如今的栖真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重修的,原来的栖真寺在1952年成为“破除迷信”的对象,将寺庙改建成集体粮仓。据传,栖真寺鼎盛时期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僧人有100余人。只有寺中那两颗银杏树见证着四百多年来的动荡和古寺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