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闽东南(十一)

标签:
旅游 |
清源山的山路坎坷处虽有台阶,但比较陡,而且台阶高度也比较高,行走期间会很累,也伤膝盖。所以行走的速度不是很快。
岩壁上有石刻三世佛简介,里面说到2001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一侧的山崖边有泉州市和福建省的文物保护单位石牌:
往前看,三世佛造像有石亭保护着免受雨雪侵袭,通道门关着但没有锁上,我便推门而入过去看看:
走到上面清晰地看到了佛像,这三世佛石刻经专家考证后认定,是我国发现的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好、位于最东南的梵式三世佛造像,这是13世纪以来藏传密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
三世佛并排结跏趺坐于仰覆莲花座上,主像通高约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保存完好,皆为佛发螺鬓的土蕃式样。面相上宽下窄,双耳垂肩,肩宽腰细,均着袒右肩袈裟,并以袈裟一角搭于左肩上。衣纹用凸雕线条表示,虽历经沧桑而线条依然明显。石像均有圆形头光及身光。中尊释迦像,为现代佛,主管现代的世界,其造像一手向下抚地,一手向上。左尊称为药师佛,即过去佛,主管过去的世界,也是一手向下,一手向上,只是左掌托钵。右尊叫弥陀佛,是未来佛,作施定印之禅定相,即双手交叠置于腹部。
走出供奉佛像的石室,在其背后的崖壁上有个很大的南宋摩崖楷书石刻“寿”字,字体高3.5米,宽3.15米,誉称“闽中第一大寿”字。一侧的摩崖上,雕刻有“广钦老和尚坐禅伏虎”浮雕:
离开这里继续前行去瑞像岩。看地图上直线距离不是很远,但实际上弯弯曲曲、上上下下走得路程要多许多。已经有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过去了,妻说膝盖有点痛了。
来到了瑞像岩,这里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仿木石室是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所建:
石室内有北宋元右二年(1086年)依天柱峰山石雕刻而成的“释迦牟尼像”。瑞像高4.62米,宽2米,作立状。佛像庄严大方,端庄慈祥,雕工精湛,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佛教石雕艺术重要实物资料。
原计划用四个多小时把做功略时的景点走完,此时已经不可能完成了。虽有遗憾但也只能放弃,只怪自己没有考虑到妻子的膝盖有病痛这个重要因素。
从原路折回走高士峰到紫翠湖,然后经将军石后往下走。
高士峰不高,石头上的石刻也有点年代了:
走过紫翠湖,站在将军石上看泉州,图中的湖也称西湖:
下行到了弥陀岩,这里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个仿木结构石室,建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石室有横额一方 “愿海空真”;石刻楹联四幅,字迹都很淡薄了。
室内的元代石雕阿弥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凿而成,高5.77米,宽2.5米,头结螺髻,足踏莲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造型端庄大方,慈祥和善。
继续下行见振衣亭,下山再见“第一山”碑:
再前行就到了千手岩:
千手岩又名观音寺,它是因为供奉观音像而得名。大殿正中靠后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坐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像高2.35米,石像工艺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艺术佳作之一。坐像前有千手千眼观音大士塑像,故名千手岩,也叫观音岩。
殿内有高悬于顶的牌匾“禅扉虚扣”,再往里是牌匾“妙应无穷”,至供桌上方的牌匾是“通身手眼”:
本应从千手岩门前台阶往老君岩方向下山,经势至岩回到山门牌坊。恰巧旁边有汽车道经过,于是我们不再走起伏的山道改走平缓的坡道了,只是路程稍远了一些。到得一休息处,在树下凳子上喝水小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