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山赤水

标签:
旅游 |
有好多次的机会都因各种原因与游览丹山赤水景区擦肩而过,近日终于成行。
丹山赤水景区位于宁波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地处四明山腹地。以峡谷景观为依托,展现的是道教文化、浙东古山村风情。道家尊之为“三十六洞天之第九洞天”。
车上高速路,原以为方向是向东走跨海大桥而去,过桥便是余姚境内了。实际上大巴是往西过嘉绍大桥入绍兴境内再向东前往余姚。嘉兴周边多了横跨钱塘江的大桥,要往南面去真的是更方便了。
大巴下了高速经余姚梁弄后往四明山开去,然后是不断地绕着盘山公路一直往上。等到头都要快绕晕了,总算到达了景区的山顶停车场。
下车后,沿着弯弯曲曲的台阶逐步而下,穿过盘山公路后继续往下走在台阶路上。约五分钟后到了景区门口,领队去排队买票了,我们就近观望。景区门户及相关介绍:
进入景区,右边是一条向下的马路可过小车。我们则是继续沿着左边的台阶路,穿过两边密密的竹林向村子走去。
在满坡翠竹林木之下,隐约看见不远处隐藏着的古村。近了,我们穿行在村子里狭窄的街道上,观看着眼前的一切景物。头顶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盏照明的红灯笼装饰着小街巷,路边有隔着小街坐在屋内的大妈摆放着出售的柿子、板栗和土鸡蛋:
领队带着大家到午餐的饭店后,两拨人分开行动了。大部分人随着领队穿过古村,进入村后的大峡谷,徒步丹湫谷小环线。我们沿着九曲鸿运道一直往下走到达丹湫谷:
然后到赤水溪的对面一路沿溪而上。枯水期的溪面很平静,水中的小鱼欢快地流动,峽谷间的吊桥在一片绿色衬托下也蛮有意境:
阳光透过树叶照在倚山而建的木栈道上,悠悠地步行其上感受着峽谷的味道:
走过华盖潭上的石埗又回到了溪的这一边:
华盖潭水碧绿,清澈见底。左边是蜿蜒而上的栈道,一股流水细细流下。再上去就是赤水桥了。这潭名据说是为了纪念挽救整个四明山脱离干旱而逝的华盖而命名的:
沿着栈道拾步而上,不久就到了赤水桥畔。石桥的用材都是红褐色石块,桥对面一侧是土地庙:
站在赤水桥上,迎面是高百余米的悬崖峭壁。岩壁呈红色称丹崖。传说古代仙人在此杀羊,把岩石和溪水都染红了,丹山赤水之名由此而来。
在崖壁上刻有宋徽宗御笔“丹山赤水”四个大字:
快到午饭时间了,我们返回村子。村边有一棵快170年的柿子树:
它枝叶繁茂、硕果累累:
柿林村有着六七百年的历史,因为盛产“吊红”柿子而出名,漫山遍野闪耀着透红的鲜艳,远远望去就像一盏盏红灯笼,那扑面而来的是红红火火的喜庆:
在村头的小广场上有棵柿王,它和这个村子一样的年龄,枝头也挂满了火红的柿子。只是树干上吊着好几个“盐水袋”,枯空了的树干部分用水泥填补平整好看些:
广场上大都摆放着的都是村子里的土特产,尤其是这类最多:
边上立有柿林村的介绍:
漫步在村子里,看到许多人家晾晒有柿饼柿干,但感觉不太干净的样子。倒是这家晾晒在屋顶上的看起来还入眼:
这家老柿林酒坊是村里唯一的,这是当地一种特殊的酒----柿子酒。但人气不足,可能是定价有点高了吧:
四明山第一 dang支.部诞生于柿林村,现在旧址是红色教育基地:
柿林村全村只有沈氏一姓,据族谱记载:沈氏始祖是周文王的第十子,受封于沈地,遂以封地为姓,其后裔来此隐居。所以沈氏宗祠建造的颇有规模,是余姚的文物保护单位:
村中有一古井,井水清澈纯净,冬暖夏凉,是全村人的饮用水源。有“一村一姓一家人,一口古井饮一村”之说:
因宋徽宗曾御书“丹山赤水洞天”,所以御碑亭也是此村的一处名胜:
午餐后,有兴趣的同伴继续跟随领队经由赤水桥登山去四明道观。这是出村的坡道:34
上山了,全是石台阶道。走了约三分之一的路程,有个山洞是古人炼丹处:
再往上走到飞仙滑道上端了,妻感觉膝盖有点痛我们终止了继续登山。与大伙告别后慢慢地下山,悠悠地在村子里闲逛。然后是等待大家集合返回停车场,结束这次的旅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