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驴行记之香港大学

标签:
香港大学教育 |
港大:大都会中的田园
一个晴朗的夏日,我来到位于港岛薄扶林道的香大校园。与整齐广阔、规划有致的内地高校不同,有着百年历史的港大依山而建,精致紧凑。坡度甚陡的道路两旁,不时现出攀着青藤的百年古树,各个时代的建筑依次出现在视野中,爱德华式的红砖小楼挨着的是深灰色火柴盒形的水泥大楼,中式的琉璃牌坊后藏着的是欧洲古典主义风格的老别墅,所有的一切,都提醒着游人:这是一所历史悠久,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的大学。
1912年,港大成立时,校园内只有一栋教学楼,那就是今天的本部大楼。大楼以红砖及麻石建成,有四个庭院,四角则有塔楼;两层的巨型舍利安那式拱窗,文艺复兴风格的花岗石柱,七彩镶嵌的地砖与玻璃窗,亦使这建筑显得分外典雅。事实上,当年这些建筑规制是为了陪衬得起出身世家的一众大学生的高贵身份。时光荏苒,现在的港大早已没有了那层贵族色彩,但这些充满了时代气息的纹饰细节,如今看来倒是别有一番风味。
在港大,每间屋子的背后都有故事。你漫步的长廊,也许不久前李安、龙应台在这里来去匆匆;你路过的办公室,也许曾成就了许地山、陈寅恪的学术生涯;你经过的拱门,可能就是电影《玻璃之城》中黎明与舒淇定情的地方……本部大楼中最出名的陆佑堂,萧伯纳在这里发表过著名的演讲,胡适在这里接受港大的荣誉博士学位,孙中山在这里阐述他的革命思想。香港沦陷时,陆佑堂被改建成了临时医院,当时的学生看护里有一个女生叫张爱玲;战火纷飞中,她不声不响地在心里记录着处在绝望中的人性百态,许多日后影响华语文坛的作品就从这时开始酝酿。身处陆佑堂,看着百年来庄严如一的陈设布置,想到这些过往的“风流人物”,怎不令人感慨万千!
仪礼堂与梅堂是港大另外有名的历史建筑。这两栋爱德华风格的红砖小楼原是学生宿舍。张爱玲当年在港大,住的就是这样的宿舍。绕过仪礼堂,沿着一条充满樟树香味的小路走上山顶,便可眺望南海上的山光水色;写《谈美书简》的朱光潜当年在港大读书的时候,常常沿着这条小径散步,后来他在文章中回忆,这是他对港大生活最留恋的一点。令人惊异的是,这个没有宏伟规划与宽阔空间的大学校园,却有一个收藏有千余件古代艺术品的博物馆!与港大校园中其它出名的景致如荷花池、中山广场等一样,它们虽然与大陆高校的类似景观比还略显小巧,但在“寸土寸金”的港岛,都已经是这知识殿堂所独享的特别待遇。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百年前港大成立时的宗旨是“为中国培育人才”。这个身在殖民地、由英国人主持修建的大学,心念的却是自己的祖国,如今看来有些不可思议!那时的港大,重理工而轻人文,只设医学院、工程学院与文学院三个学院。虽然是全英文教育、恪守着英国高校的传统,但当我们回看历史的时候,它当之无愧地达成了自己的宗旨,给中国近代史增添了孙中山、朱光潜、张爱玲这些闪耀的名字。百年过去,世事更迭,如今的港大以“为香港培育优秀的政府官员与专业精英”而著称;除了建筑、工程学系及医学仍然是老牌的优势专业之外,法律、商学院、生物工程、社会科学等学系也已是人人称道的王牌专业。只是不知现在的港大学子,会怎样看待当年港大“为中国培育人才”这样热忱为国的宗旨呢?
不论如何,能在这里读书,着实是一件幸事。八十年前,孙中山先生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香港大学时说:“我有如游子归家。”这也许可以代表众多港大校友的心声。一所学校能从他的学生那里得到这样温暖的褒赏,实在足以为此感到欣慰与自豪了。
(本文刊登于2010年2月的《求学》杂志理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