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散记·游走在两种文化中间

标签:
伊斯特本英国温莎堡文化差异东西方文明旅游 |
分类: 留学英伦 |
一:与无数魂灵同在的旅途
伊斯特本,英国南方的一个小镇。
当地有一处叫比奇角的白色山崖,崖下矗立着红白相间的灯塔,面对着一望无际的浅蓝色的英吉利海峡,背后是离离的原野与农场,风景真是美极了。
http://s13/middle/45c78a6cg9948936ce95c&690【摄影者:Richard Liu】
与Simon,Richard同游伊斯特本那天,我们在比奇角山崖边见到了许多供游人休息的木质长椅,有一些在游人踏出来的斜坡上的小径边,有一些在山崖上,没有规律、七零八落地散布着。
那时,我们几个为眼前壮阔的景色所震撼,只顾着看眼前的自然风光,并未留意那些椅子。
后来沿着山路向山崖下的牧场走去,行路间注意到,很多椅子上都刻着“纪念某某某”之类的字样,还没想太多。直到见到一张长椅,也刻着“纪念某某某”的字,椅子旁边却齐整地摆着两束精心包扎的鲜花,在风中,花瓣微微颤抖着,边缘有些发黄。
我们仔细一看,椅子上还多刻了一句话:“我们希望你在这里”;
然后是姓名与生卒年月,我一算,这个女生享年29岁。
Richard之前跟我介绍这个地方的时候说过:“那里太美了,以至于很多人跑专门跑过去自杀,是个自杀圣地。”
那么,她……应该是在这里跳崖自尽的吧……
不知是谁说了一句:“该不会这里每张长椅就是一个自杀者吧……”
我回望了一眼山崖上随处可见的长椅;按照中国人的说法,那些人的灵魂是会留在他们的往生地的,原来我们一路都是穿魂而过啊。
然后我们三个就在风中凌乱了。
这样"穿魂而过"的事情,中国人遇到了,似乎都会觉得瘆人。但英国人好像是没有这种忌讳的。
在各种大教堂里,有得是这样的机会:壁上镶嵌的精美石雕,http://s5/middle/45c78a6cg9948d9ccc054&690布置简单的小祈祷间,甚至地上刻着字母与花纹的大地砖,定睛一看,都是一种坟墓的形式。那还是贵族与皇室,才有这种荣幸葬入那些声名远播会吸引游客去参观的大教堂。
记得我第一次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教堂中发觉眼前想要与之合影的雕塑是一具石棺的时候,腿都发软;第一次发觉自己踩着的画着皇族徽章的地砖原来是一个坟墓的时候,差点没吓得给他跪下。但是一看周围的外国人,都很有平常心地踩来踩去,好像那只是一块寻常的地砖。
后来逐渐适应这现象,在参观教堂的时候,不再那么大惊小怪;但也还是绕来绕去,尽量避免踩到那些地砖下。竟是做不到像其他西方人一样若无其事地踩来踩去,竟是莫名抑制不住地害怕惊扰了亡灵。
无独有偶,也不只是我;去年的12月31日,当我和几个UIC的同学参观维多利亚与艾伯特亲王博物馆的意大利展厅的时候,我们参观着一展厅的精美石雕到一半,突然发觉眼前是各种形式的石墓与石棺:国王,王后,贵族,僧侣,手捧圣经,或者握着十字架,有的肩上站着天使,安然地长眠在他们的棺材上……也都是很精美的雕刻作品,但那一刻,即便展厅的墙上刷着大红大绿的墙粉,却有同学说着“好阴森啊”,夺路而逃。大家也都是,赶紧跑到下一个展厅去参观,好像这才安心了。
这事情说起来很有意思。在遇到这些坟墓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不迷信的;也一直觉得传统的神鬼文化对我们这一辈没什么影响。结果却……难怪很多人都说出国了就强烈感到自己是中国人啊!
但是摒除了那种恐惧的心理,再感受一下,会不会觉得西方人用这样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死亡与生命,其实是很庄严也很神圣的呢?
http://s4/middle/45c78a6cg9948d300be73&690
二:孤心一片何所归
温莎堡,英国历代皇室居住的地方,被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视为自己真正的家的地方。
参观这个城堡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叹皇家的奢华与气派,不仅是那些绘金描银的装饰,也包括那里收藏的大宗价值非凡的艺术品。
我难忘的,却是在楼梯间里的橱窗角落的一顶不起眼的帽子。
开始是Simon提醒我的,在一堆各种殖民地收缴来的收藏品中,他突然指着某件物品说:"你看,这个是来自中国的,它这里写‘Chinese'!"
那是一顶清朝人戴的小圆帽,直径偏小,花花绿绿,应该是一顶给小孩子戴的帽子。http://s13/bmiddle/45c78a6cg75ba69ddf76c&690
橱窗里光线昏暗,不知道是为了保护文物呢,还是为了防止游客趁着管理人员不备偷偷拍照,我简直觉得那帽子上是不是积了灰尘,否则怎会这样暗淡地躺在那里。
等我眼睛适应了那种昏暗,才惊讶地发现,那些“花花绿绿”,不是一般的染色,而是——“点翠”!
我不禁大惊:“这是点翠啊!怎么可以就这么摆在这儿呢!”
Simon说:“什么点翠啊?你在说什么?”
“点翠啊……你看这些蓝蓝的小片片,外面一圈金属,里面的蓝色,是用一根根翠鸟的羽毛镶上去的,这种颜色很漂亮,而且可以很长时间不会褪色。翠鸟你知不知道?小学课文里学过的那种小得不得了的小鸟,羽毛颜色很鲜艳闪亮的……因为原料很难找,技术又很复杂,只有顶尖的工匠才能做,所以点翠的首饰是很珍贵的,一般只有皇室用得起……”
我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有点急了,Simon满脸疑惑地说:“你会不会搞错啊……就这个……”
的确,与我们那两天见到的外国皇室灿烂的镶着五彩钻石尽情闪亮的饰品相比,这顶帽子真的太欠光华了,还有种世俗的欢喜气。
我又重新望着帽子上那些微微颤动的蓝色云纹小装饰,它们细细密密地排在一起,让帽子有了些纤巧的灵动与层次。这也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点翠的首饰,之前只在相片上见过,那时还觉得颜色太亮太媚。原来,真正的点翠并不是那样的;那是一种有纹理的、细腻的蓝,沉静而骄傲的翠色,在细细的金边衬托下,高贵华美,一点都不俗媚。本来,这种蓝色,如果不是点翠,就是稍后兴起的烧蓝;但看这质地纹理,一定不是烧蓝……
“这不是烧蓝,不是烧蓝就应该是点翠了——这肯定是皇室的用品,怎么会流落到这里来呢。”
“不是啊,喂,你看……”Simon说,“这个牌子,它有写来源的哦,这个人的名字叫什么——环…鸣…环?!”
我转眼看着那张简单的介绍牌,失声读了那拼音出来:圆、明、园.....
那个牌子上是这么介绍的:圆明园,1860.
Simon突然就拿起相机对着橱窗里的帽子一连照了好几张相片。
Richard走来,说:“你们说什么这么激动呢?还大老远就看见你在对着橱窗拍呀拍的……”
我被这句话惊到,好像从一个梦中醒过来一样,这才注意到周围围了一圈游客,颇有些瞠目结舌地望着我和那橱窗;大概我方才太激动了,看他们望着橱窗那眼神,颇有期待见到与这呼声相符的珍宝,然而却扑了个空、找遍橱窗什么也没见着的疑惑模样。
谁会明白我在为什么而惊呼呢。
我想想自己也够丢人,这算是一下做了两件特别典型的“没素质的中国人”常做的事情:不顾规矩与当众喧哗。
http://s5/middle/45c78a6cg75ba7b2f4c44&690只好默默地跟着Richard走入下一间展厅,从那里开始才是宫廷的精华段:女王金碧辉煌的会客厅,金色的花纹与皇室的徽章画在天花板上,地上是厚实的地板,华丽的包裹着丝绒的家具,墙上挂着栩栩如生的名人画像,红衣主教在一束阳光中,威严非常,逼真得几乎能站出画框来——他就是静静坐在那里,矍铄的眼神也仿佛能透出纸面望穿你的心。
这样的文化,一样令人赞叹;可它与我们是多么的不同啊。
我忍不住望向背后,与一堆蒙古王爷的棉袍和佩剑、泰国的神像等等归置在一起,在橱窗的角落里默默呆着的那顶圆帽。
这是一顶属于哪个小阿哥的帽子吧。
点翠装饰衬托起来的,是帽子上一颗颗细珠子穿起来的小人儿。有穿着黑底金团花袍子的男人,也有穿着旗装、梳着精巧发髻的仕女,人物面貌不甚清晰,但造型与色彩很是活泼鲜艳,人物服装色彩的搭配相当贵气,整体又与翠色的背景相配得宜,喜庆,但并不显得瞎闹腾。
也有白色的细珠子,在一圈人物的上方,串成一个个“寿”字纹;偶尔有几粒大大的浑圆的珍珠,点缀在各色仔细编织的零碎而别有深意的小首饰上,反倒不如帽顶的红穗子惹眼。
我看着帽子上那些笑嘻嘻的小人儿;带着这顶帽子的孩子,虽然生在礼仪繁重、规矩严谨的皇家,他的童年,也一样会是色彩丰富的吧。那些寿字纹,也寄托了长辈对孩子最朴素最强烈的祝愿呢;不管是皇家还是百姓,对中国人来说,最好的祝愿都是健康长寿啊。
可是,在这里来来往往的游客,每天那么多人的目光掠过你,有几个会理解你的价值呢?
没有闪亮的钻石黄金,没有精心绘制的皇室纹章,只有层层叠叠积攒起来的工艺与象征意义十足的图样;没有脱离世俗的高贵模样,只有入世的欢喜五彩——有多少人能读懂你的美,有谁会来关心你身上凝结了多少工匠的心血、并因此而肃然起敬呢?他们的目光只是扫过了一件属于女王、充满异域色彩的战利品,谁真正看的到你背后悠远绵长的文明?
我相信,它在这里会得到非常妥当的照顾,享受恰当的光线与温度,尽可能保留本来的面目;所有应该享受的物质条件,都不会差。甚至会比留在中国被更好地对待。
恰是这令我感到心伤。
http://s13/middle/45c78a6cg9948936ce95c&690【摄影者:Richard Liu】
http://s4/middle/45c78a6cg9948d300be73&690
PS:这张图片也是一具石棺,收藏在维多利亚与艾伯特亲王博物馆;但难得只令人感到很圣洁,而并不瘆人。
我在博物馆里就被这雕塑的美震撼,待Richard相片贴出来之后又特别爱这相片。
【注:除了以下那顶暗淡的小帽子是我手机拍的之外,本文中引用的其他精美图片都由Richard Liu所摄。】
我在博物馆里就被这雕塑的美震撼,待Richard相片贴出来之后又特别爱这相片。
【注:除了以下那顶暗淡的小帽子是我手机拍的之外,本文中引用的其他精美图片都由Richard Liu所摄。】
二:孤心一片何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