涮羊肉
“吃涮羊肉怎么样?”当友人在电话里这样问我时,我差点没蹦起来。嘿嘿,几天前我才在做些看着电视里的涮羊肉流口水的事情,这么快就有机会尝试了么?“好呀好呀好呀……(其实我也是这么想的)”
所以今天我果然开了眼界。凌晨的时候北京的老天爷在天上擂鼓庆祝残奥会的召开,吵得我半夜没睡着觉;早上我顶着黑眼圈冒着疾风骤雨出门去找一个从来没听说过的地方,等一个第一次在北京见面的人,我已经觉得一切都很奇遇了。
可是,“就要见到传说中的涮羊肉了呃!”我一直在想,
那天看电视的时候,电视里的老人是这么说的:涮羊肉原应该叫“膳羊肉”,是元朝宫廷的食品,此后历代流传,一直都是宫廷贵族享用的膳食,直到清朝灭亡后才传入民间(贵族食品!)。涮羊肉,我是说真正的涮羊肉,在盘子里放再久也不会流出血水来的;而且在火锅里不用撇沫沫,水越涮越清,到最后会涮得和雪碧一样(这和“小肥羊”完全不一样啊!)……而我们吃的那个涮羊肉,根据我在吃饭时的仔细观察,真的羊肉一直很干净啊,真的锅底也不用撇沫沫啊,虽然好像没有雪碧那么透明——“这个涮羊肉你感觉怎么样?”“啊?”“我说,这涮羊肉好吃吗?”“啊啊…我…我不知道……”
我知道的是,这锅子真的是当中有个“烟囱”的啊,这酱料好好玩,这汤底一直都很清,这菜……这菜要怎么样才算熟了啊……

沉默
最好不要去打破。因为打破反而提醒了自己的无话可说。

雍和宫
是宫殿,也是寺庙,巍峨辉煌。
帝王的标识出现在每一个角落,可是真正使这建筑高贵而与众不同的,并非皇权,而是善男信女们在这里的每一个祝愿,是出现在每一块牌匾上的满蒙藏汉文,是文化的交流与包容……
供奉着藏传佛教宗师宗喀巴大师的殿中有两张一模一样的宝座,分别在他的左右。右边的宝座上,供奉着十世班禅慈祥的画像和鲜花,这是班禅大师的宝座,即使他人未必会来,座总是留着的。而左边的那张宝座上,什么也没有。
虽然什么也没有,可是按照中国的文化传统,左首的座位总是比右首的座位地位高的。当寺院的僧众在座前早课,谁知道他们心中作何想呢?
在寺中,又遇大雨。

思维跳跃
在涮羊肉的馆子里刚刚坐定,看到桌号是“羊肉胡同二号”,我一下就想起了贴吧里的“羊肉好吃_309”同学,乃至她说话很有韧性的语气;那一瞬间,自己都被自己囧到了。

国子监
其实开始只是想要在这条宁静清幽的路上散散步,散着散着自己就跑进国子监去了。
国子监还连着孔庙,我注意到送给孔子的祭品终于不是屁股对着孔子神位了。
这里已经修缮一新,与上次来时的模样颇为不同。粗一看很辉煌了,但是不细致,也少清幽,让人感觉修缮的人对这建筑缺少发自内心的敬意与爱护。
在这个地方,离大门有一定距离的大小官员的落马石,大成殿那与太和殿一模一样的规格,那无处不在的御碑……他们都在提醒着游人,在古人眼中,这是一个何其庄重神圣的地方。
我很喜欢的中华文化的一点,是它把帝王的规格给了孔子,一个知识分子——而不是宗教领袖或者战争英雄。从这点来说,自古华人独独就给了文化一个崇高而且亘古不变的地位。在国子监中,我难免会想到这一点。帝王总有轮换,然而无论是蒙人汉人还是满人来坐江山,孔夫子是永远的大成至圣文宣王。虽然这“圣人王”多少有一点尴尬,我不知道孔子会不会喜欢这一点,但我想中华民族是需要一个信仰的。
可是当我们进入当代之后,一切都变了。
是耶?非耶?反正当我们都去做那件事情的时候,它一定就成了对的。于是我们那时把一切毁了,现在一点一点再去重新拾起来,从荒腔走板啼笑皆非地逐渐贴近我们的传统,要几时社会才能重新理解孔夫子,又要到什么时候再开始新一轮的否定?
院中,古柏苍苍,千年如是。
写于2008.09.0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