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想·现实·高考

(2006-12-30 16:08:36)
       最近我常常会忘记自己已经是个大学生了。
       在广州的时候,赶去中山大学听一个有关古琴的讲座;在有着一种老牌大学所特有的书卷气的大学中漫步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想到:将来我也要考这样的大学,空气中充盈着人文气息的大学……(那年我在南京大学的校园里小住的时候,也曾在一条类似的林荫道上边走便憧憬地这样想)
       这两天不时看电视剧《明成皇后》,还是感叹,中国好像就拍不出这样符合史实又真正精彩的影视剧。就我的了解,历史上真实的一些事件往往比编剧自己杜撰的事件更有戏剧性,可是那些编剧不知是太信任自己的能力还是不信任观众的智商,就喜欢搞些个一点历史常识没有的历史剧来折磨人……
       然后又是特自然而然地想到:将来要学这方面的专业,以后我来写一部真正的历史剧……(高二那年看CCTV8的《明成皇后》的时候,我也常常这样想)
       往往念头刚落才意识到自己目前已经是大学生了,学校很年轻,专业是国际新闻。
       就好像一曲流畅突然断弦一样,某种令人不禁一时心悸的停顿

理想·现实·高考

       小时候常常被老师问及理想。
       幼儿园小班的时候我会说:画家;因为那时我在学蜡笔画。
       中班大班的时候我会说:国画家;因为那时我在学国画。
       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我会说:书法家……(不用说,那时我开始学写大字了……)
       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我就说:作家;因为那时所有艺术课外班都放弃了,而作文常常受到老师过分的表扬……(那时周末主攻奥林匹克数学——尽管成绩很好,却从没想过要当数学家,奇怪!)
        ……
        (再大一点就没心情苦苦应付这问题了,总是“医生”“老师”地瞎说,其实我最不想从事的就是这两个职业:因为家人是干这个的,干的很哀怨……)
        而我真正的理想呢?在哪里?
        我也找它找了很多年。
 
        对历史的兴趣是小学三年级时的一个语文老师启发出来的。
        这个老师姓吴,是个老教师。那时还不像现在这样常常提“素质教育”,但是我想她是希望这么做的。她常常在课上问一些与课文有联系的课外题,这些题多半牵涉着历史。这样,我才发觉很多东西原来班上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于是一向内向到不愿举手回答问题的我也会主动举手了;然后就是得到了老师的大加表扬……
        就是因为这点虚荣心吧,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希望在全班同学惊异的目光中微笑地说出正确答案……我原本就好看书,那时便开始大肆地看历史方面的书籍;看了一遍以后会忘记许多,然后我就会一遍一遍地看,每看一遍就有了新的感受……
        后来就很自然地爱上了……
        后来这些习惯就一直伴着我到现在了:一本书买回来以后要看上好几遍才会放到书架上去;特别关心历史类的书籍——竟是改也改不了的。
        可是历史是一门让人痛苦和苍老的学问啊。
 
        高一要分文理的时候,父亲是很反对我选文科的。可是他也知道反对没有用。
        我的心里其实也很犹豫,并不似表面上那么坚定。本省的文科生在高考中的确很吃亏,我无法漠视这个事实。而那时脑子里常常回旋的是杨绛在《回忆我的父亲》中的话:“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真的是这样吗?某天放学后,又在思考这个问题时,目光无意间落到了我的书橱上——一橱的书,绝大部分是我买的,绝大部分是文史类的;其中有几本是与理科的知识有关的呢?2本。到现在我还记得,两本,一本是小时候父亲送给我的,一本是小学时的班长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就这么两本。
        那一刻我终于不再犹豫了。性之所近。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自己会在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学读书,我相信这些地方有一些气息,与我骨子里的某种感情是契合的。
 
       终于有一个时刻我相信了,自己所设想的与自己所最终面对的,真真可以是截然不同的。我几乎没有想过学历史系,可是总想着与此相关的专业:博物馆系,古典文献系……很多人一听我说的,往往表情就变化成为:哇,真的假的啊~~其实,这些专业的未来未必像它们的名字这么冷。我曾经很热衷向人解释这个,如今却是提及了都觉得苦恼的多余。
 
        改变这一切的就是高考吧。
        高考过后我会有很多的“想不通”,整天整夜地睡不着。三年,怎么从全市的500名变成这种在学校500名都算不上的程度的?一个月,怎么从一本线上20多分的样子跑到这种二本线都没满只能上民办本科的样子的?为什么学校的复习方向居然和高考的命题方向有偏差?
        答案其实都在我心里,只是我不甘心面对这样的现实罢了。
        那时候刚刚意识到之前所受教育的一点缺陷:人人都会向我强调高考一定要考好,考好了就%$#@&*了,从来没有人告诉我考砸了也可以好好地继续活下去,还是可以让生活阳光灿烂。
        现在我很想对弟妹说的,就是这句话。
        最后报志愿的时候,颇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感觉:到底我不想为个文凭混日子,既然只能上民办本科了,也不必顾虑分数的问题了,反而可以抛开了其他的杂七杂八干扰,尽可能选个可以学到东西的学校吧。

理想·现实·高考

        于是整本册子翻来翻去,找出来一个不大一样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在本省是第一年招生,学校本身也不过两年的历史。选专业的时候则更不动脑子了,因为这学校其实就是浸会的一个内地学院,在网上搜了一下浸会的资料,然后毫不犹豫的写上了新闻系。
         之前再多的设想都是徒劳,真正起作用的就是临了这样轻简的一笔;我的未来就这样划出了一道不同的轨迹。
 
         现在看到了我的大学生活,再回忆,我只能说我是幸运的,尽管这幸运中夹杂着太多的遗憾。
 
         还记得某一天,我经过小学附近的一块区域,看见了已经退休的吴老师。她穿着一件很家常的衣服,仿佛是出门买菜的样子,一一看过路边的一些小摊。虽然已是多年不见,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她。就那样在不远处望着她矮小还微微有些弓起的背影,呆呆地望了很长时间。一时间感念万千,多么想去向她问好,和她说说话啊!可是一想到当年她是那样地为我骄傲,而现在……
 
         倏然地,我像一个怕人发现的逃犯一样背转身凄惶地跑开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