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学课文《口技》的前世今生

(2006-12-08 14:22:28)
           今天到处瞎逛看博客的时候,发现原来我们以前学过的古文《口技》还是经过删改的,因为其中有些“中学生不宜”的文字,晕了~~~
 
           原文是这样的:遥闻深巷犬吠声,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夫呓语,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既而儿醒,大啼。夫令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夫起溺,妇亦抱儿起溺。床上又一大儿醒,狺狺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床声,夫叱大儿声,溺瓶中声,溺桶中声,一齐凑发,众妙毕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也。
         修改纯洁版:遥闻深巷犬吠声,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床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删改原因:“就中学生而言,只需要了解文章精神就够了,把原版拿给中学生,只会给孩子带来‘负担’,好奇容易害死猫”,因为“他们年龄太小,缺乏判断力”。

 
           当年学的时候,总朦朦胧胧觉得有些说不出的古怪,似乎满座宾客“伸颈侧目,微笑默叹”反应有些没必要;也有同学问老师:他们为什么笑啊,没有必要笑啊?老师说:这口技表演多么精湛多么好啊,他们微笑表示赞许啊……
 
           今天看了原文,对口技者技艺的高超是更有了解了。
           以前看课文的时候,看见那一连串的声音的描述,的确不得不佩服口技者的高超;但是那些看起来只是“一连串声音”而已,仿佛是口技者为了炫耀自己的技艺所以刻意把很多的声音絮絮叨叨连在一起的感觉,我们叹服其口技高超的同时,看见那些单单因为他发出的那些声音就“微笑默叹,以为妙绝”的描写,会觉得好像过了点。不过当时以为是文章作者的夸张美化,所以没有在意。
            今天看了未删改的原文,方才理解作者对听众的描写。如果说经过删改后的课文中口技者表现出的是一连串难以表现的声音的话,原文中的口技者就是通过口技描绘了一个完整生动的生活场景:清晨一个家庭的醒来。“一串声音”和“一个场景”就是从量变到质变了,原文中的那场景,特别生活化,而且连缀起来没有哪个部分突兀造作的,很自然,就一点一点闹起来,开始醒过来。我在学课文的时候就只会觉得家里养几个小孩子闹死了,他们家还真是特别闹。
           其实“溺桶中声”那一段我有点觉得删除了可惜。很久以前在乡下住的时候,那还是用木质马桶的时代,也曾听着清晨的时候整个大家庭一点一点从安静中醒来,真的像原文中描写的那样,听到很多使用马桶的声音。这样的声音很自然也很必要,回想的时候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良的感觉,反而会有种对童年的莫名亲切。看到着一段的时候记忆恢复了,我也忍不住“微笑默叹”,这时才发现,宾客们微笑,恐怕是因为场景的某种熟悉与生活感;宾客们“默叹”,除了赞叹口技者技艺的高超外,大概也是赞叹他对生活观察之全面,对细节掌握之巧妙,而不仅仅是对其模拟声音的能力的肯定了。
 
          不过回想当年课堂上老师把那“纯洁版”课文当重点段落一字字一句句教的情形,我便无法想象如果面对着原版课文,课堂里会是个什么样子……恐怕不是“好奇害死猫”而是“尴尬害死人”了~~虽然道理都知道,可是我想我们谁都无法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管那原文写得多精妙呢,还是删了消停。
       

文章引用自:http://blog.sina.com.cn/u/3eac66f90100076w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