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标签:
读郭宝平.著《范仲淹 |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读郭宝平.著《范仲淹》有感
郭宝平所著的《范仲淹》,以平实朴素、张弛有度的工笔细描,客观展示了范仲淹从一介寒儒到底层幕职、州县主官、边关统帅、执政大臣、士林领袖的自强不息的一生,深入挖掘了范仲淹忧乐思想的形成背景和践行过程,展现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爱恨情仇。拜读完全书之后,笔者陷入深思,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渴望精神世界的纯净,努力做到“不为富贵折腰,不为贫穷而媚骨改节”,但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追求往往四处碰壁,独善其身的结果是孤家寡人,就算是沦为世俗的“笑柄”又如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年轻时的范仲淹,如何走出身世迷茫?范仲淹20岁的时候,姓朱,名叫朱说。有心劝导兄弟们勤俭持家,摒弃奢华,却被朱氏兄弟的一句话给怼了回来。“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原来范仲淹2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姑苏范氏带着他改嫁朱家。年纪轻轻遭此变故,如同五雷轰顶。范仲淹立志学业有成、认祖归宗。于是告别朱家,远走他乡,踏上寻根问祖之路。范氏家族,怕他来分家产,想要认祖归宗谈何容易?范仲淹一心苦读,终于考上应天书院。26岁时科举高中,面见皇上,终于实现了认祖归宗的夙愿,从此也开启了从政之路。
意气风发时的范仲淹,又因何屡屡遭受挫折?鲤鱼跳龙门,高中进士之后的范仲淹,从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反倒几次三番被贬。公元1033年,郭太后误伤宋仁宗,宰相吕夷简等人窜的皇帝废后。范仲淹闻听之后,那是苦口婆心的劝告皇帝,废后会影响国家根基等。结果,被他贬到了睦州。范仲淹并没有颓废、抱怨,反倒将自己尽情融入到山水之间,走访民情民意,了解百姓疾苦,踏踏实实干了点儿实事。一年后,范仲淹因治水有功,又重回京师,升为吏部员外郎。宰相吕夷简等人把持朝政,培植党羽,构陷忠良。他不惧权势,向宋仁宗进献《百官图》,结果被贬饶州。梅尧臣给范仲淹寄来一篇《灵乌赋》,让范仲淹明哲保身,沉默是金。范仲淹看后,当即就回了八个字: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成人的世界里,明哲保身者多,落井下石者多,墙倒众人推者多,独善其者少。范仲淹注定一生孤苦,决绝。世人皆醉我独醒,那份悲怆、孤寂又有谁能懂呢?
老年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50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弃笔从戎,经略西北,抵御强大的西夏。面对同僚诋毁、攻击、中伤,他选择忍辱负重,肩负起天下兴亡的重任。大刀阔斧改革军队、修缮城堡、收纳灾民、巩固边防,经略西北。采用积极的防御战略,稳扎稳打,不断利用边疆少数民族及部落与西夏的矛盾,一点点蚕食西夏占领的国土,逐渐巩固了西北边防,最终西夏不得不对大宋俯首称臣。老年的范仲淹,行为示范,教育子女,一生忠君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