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旗渠三问?新时代的精神内涵

(2022-11-14 15:53:56)
标签:

读杨震林.著.《山腰上

红旗渠三问?新时代的精神内涵

——读杨震林.著.《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有感

红旗渠三问?新时代的精神内涵

 

2022年10月2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洞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红旗渠精神永在。

那一刻,我突然想要了解红旗渠,想要知道红旗渠精神究竟是什么?于是找到了杨震林的《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三天时间读完之后,对“红旗渠三问”有了更深的理解。该书以“为什么要”“为什么敢”“为什么能”的“红旗渠三问”为叙事主线,用饱含深情的语言,理性客观的笔触,生动再现了“人工天河”红旗渠从酝酿到决策、从上马到建成的整个过程,深入解读了红旗渠蕴含的红色基因,深刻阐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30万林州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掩卷深思,红旗渠精神的新时代内涵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去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参观时强调,红旗渠精神永在”?

为什么一定要修红旗渠?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阳林州市,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30万人民,历时近10年时间,劈山凿洞,在山崖峭壁上引浊漳河水入林县的“人工天河”。为什么一定要修红旗渠呢?因为林县人民饱受缺水之苦。“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是烙印在林县人民世世代代的苦痛。苦到什么程度呢?新中国成立后,林县98.5万亩耕地中,仅有1.2万亩水浇地。全县550个行政村,吃水困难的村就有307个。其中,每天跑二三公里取水的村有181个,5公里以上取水的村94个,10 公里以上取水的村32个。所有人民极其珍惜水,只有遇到婚丧嫁娶之类的才肯洗脸洗澡。在红旗渠纪念馆里,有一个老汉跪在地上、双手向天控诉的实景雕塑。讲述的是:大年三十,桑耳庄桑林茂老人五更天就爬上黄崖泉排队取水,取水人的太多了,挨到天黑才接满一担水。新过门的儿媳妇出村迎接,接过扁担急匆匆担水回家,谁知天黑路滑不小心摔倒,把辛辛苦苦担来的水洒个精光。儿媳妇又羞又愧,一时想不开,在除夕夜悬梁自尽。一家人含泪埋葬了死者,之后伤心地背井离乡去了山西。不解决人民的吃水问题,就不能彻底拔掉穷根儿,就不能实现人民群众吃饱穿暖,集体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为什么敢修红旗渠?1959年一场干旱来袭,林县原来打的井、修的渠、积攒下来的水,都干涸了。人民群众吃不上水,田地里的禾苗都旱死了,老百姓们又要出去逃荒,讨吃的了。大旱就是大考,林县县委开始彻底认识到仅仅依靠县域内的治水是行不通的,也无法彻底解决林县的缺水问题,要想不看老天爷的“脸色”,只能跳出林县地界,到外面找水,看能否引水入林。县委第一书记杨贵、县委书记处书记周绍先率一组,赴山西省平顺县考察浊漳河,县委书记处书记兼县长李贵率一组,赴山西省陵川县考察淇河,县委书记处书记李运保率一组,赴山西省壶关县考察浙河。最终确定引浊漳河入林方案。引漳入林,梦想是好的,但是面临的困难却势必登天。

1960年是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苏联专家全部撤回国,各类援建的项目收紧,国家资金也比较紧缺。引漳入林,不仅是两个相邻县要协商解决的问题,还涉及到河南省与山西省的沟通问题。书信、致函,山西省决定大力支援河南省,7天时间就完成答复,同意引漳入林工程从平顺县侯壁断下引水。1959年10月,林县县委就新的引漳入林方案在群众中广泛征求意见。当时林县财政收入十分薄弱,账面上的资金不足300万元,而红旗渠的工程总预算高达7000万元;前面已经赘述过又赶上自然灾害,中苏关系破裂,国家投资收紧,仅仅依靠一个县的力量能完成这项工程吗?要知道红旗渠可不是小打小闹,那是要劈山开渠、凿洞引水,面对八百里太行山,面对悬崖峭壁,面对“人工天河”不是上嘴唇碰下嘴唇,喊喊口号就成建成的。仅人工成本就是一项巨大的支出,还要涉及到几十万人的物资保障,统一管理,工程质量保证等等。

红旗渠总干渠分为四期工程。第一期山西渠段,鏖战8个月,实现了浊漳河成功引到林县地界。1960年10月17日,红旗渠第二期工程(河口至木家庄段)全线开工,修渠大军全部从山西转入林县境内施工。刚才已经说到1960年秋,中苏关系恶化,很多工程被迫停工,加上自然灾害和“浮夸风”后果,导致粮食供应紧张。11月党中央下达全国实行“百日休整”,各地开展自救,所有建设项目全部下马停工。杨贵再次召开集体会议,决定绝大数民工11月底修整,只留下几百名青壮劳动力,咬紧牙关开凿600多米长的隧洞,为二期工程全面复工做好准备。1961年7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在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公社蹲点,参加新乡地委在豫北宾馆召开的纠正“左”倾错误的会议。会上有人趁机反映说林县群众没有饭吃,把树皮的吃光了。县委只是高举红旗不顾广大群众的死活,还在搞红旗渠建设。谭震林误以为林县不听中央指示,“左”倾错误严重,并在会上公开点名批评了杨贵。在随后小组讨论会上,时任林县县委组织部部长路加林认为领导对林县的批评不符合实际,谭震林误以为路加林思想上有问题,决定对路加林给与撤职处分。急匆匆赶来的杨贵已经做好被撤职的准备,但在会上还是实事求是的将红旗渠建设情况如实汇报,并向谭震林汇报了林县为修建红旗渠储备了3000万斤粮食,不存在群众吃不上饭,饿肚子干活儿的问题。谭震林副总理,理解和支持林县县委的做法,继续支持红旗渠建设。

1960年3月4日,红旗渠总指挥部把凿通狼牙山隧道的任务交给了工地团委,横水公社320名青年最后担负起这项艰巨的任务。由于隧道前后由620名青年借力凿通,被光荣的命名为“青年洞”。青年洞全长616米,经过券砌洞脸后为623米,高5米,底部宽6.2米,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这段“青年洞”整整耗费了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才凿通。1964年10月30日,红旗渠总干渠全线竣工。随后开始修建三条干渠,一干渠自分水岭沿林虑山东侧向西,全长39.7公里;二干渠全长47.6公里,有大小闸门138个。三干渠从总干渠尾(分水岭)上游560米处的右侧分出,伸向东北,全长10.9公里。1966年4月三条干渠全部竣工通水。下一步任务是“引水入田”,建设41条支渠和所有斗渠、农渠、毛渠。同时做好已有渠道与红旗渠的衔接配套工程。1967年7月6日,红旗渠灌溉工程全面竣工,“引水入田”目标基本实现。

为什么红旗渠能修建完成?前文已经赘述过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从4期总干渠到3条干渠,再到41条支渠,用时近10年时间完成1500公里红旗渠修建工程。为什么红旗渠能修建完成呢?笔者认为有四大理由:

第一, 坚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带着30多万群众,战天斗地,克服重重困难,发扬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自立根生,艰苦创业精神,创造了红旗渠“人工天河”奇迹。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党中央多次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林县筹集资金,支持红旗渠建设。

第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林县缺水,人民群众盼着引浊漳河水入林,一声令下,55万人的林县竟然有30多万群众自己背着干粮到山西省境内修渠。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人。凌空除险的任羊成,献出年轻生命的吴祖太,龙宫探险的马有金等等。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的“五同”。给干部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定劳力、定工具、定工段的“六定”。正是因为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群众与干部鱼水交融,才最大限度激发了群众的力量,创造了人间奇迹。

第三, 林县骨子里的那股斗争精神。有条件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林县选择上马红旗渠项目,并不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山西省平顺县与林县隔着千山万险,想要修一条“天渠”其难度可想而知,没有技术人才,没有资金保障,甚至连修渠人的食宿都无法保障。林县人民靠着就是一股子斗争精神,面对缺水的现状,他们不等不靠,积极开展自立根生,艰苦创业,硬是靠着人力凿穿豫西太行山,引入浊漳水,造福了林县的后世子孙。这种改天换地的斗争精神,是红旗渠精神的本质内涵。

第四,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红旗渠修建的初衷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解决林县人民的吃水难、用水难的问题。红旗渠总干渠修到第三期,为什么要“隔三做四”,就是要让人民看到浊漳河水流到自家门前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人民群众看到幸福生活的样子,才有了后边的总干渠、干渠、支渠建设的源源动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野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