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臣干将为何没有善终?

(2022-07-06 16:37:46)
标签:

名臣干将为何没有善终

名臣干将为何没有善终?

——读侯杨方著《名臣:大清帝国的君臣博弈》有感

名臣干将为何没有善终?

 

都说伴君如伴虎,雷霆雨露都是君恩,更何况是大清帝国,入住中原之后,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毕竟八旗子弟不过几万人,而他们所要统治的大清王朝,汉族人几乎是他们的几倍人之多,所以必然要选用名臣干将,治国也好,镇压也罢,总要有人才可用。回顾历史,不得不说,大清朝的皇帝还算是勤政,至少比明朝强多了。但是对于名臣干将而言,他们的结局往往是以惨淡收场。所以笔者读完《名臣:大清帝国的君臣博弈》之后,脑海中总会想到一个问题,“为何名臣干将没几个善终呢?”

索额图、明珠、佟氏兄弟、隆科多、年羹尧、陈廷敬、曹寅、张伯行、葛礼、岳钟琪、张廷玉、刘统勋、阿桂、傅恒、福康安、和珅、王杰、纪晓岚、柳永、董诰、朱珪、曹振镛、穆彰阿、杨遇春、杨芳、琦善、肃顺、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载漪、奕劻、袁世凯、孝庄太后、慈禧慈安,每一个人人物都在脑海中闪现,也勾画出大清帝国的君臣博弈。既然是博弈,就有输赢,皇帝输了,顶多了是听信谗言,误国殃民;大臣要是输了,就丢了性命,抄家杀头,流放为奴。

故事看了,人物也了解了。总想找寻到一些共性的问题,算不上警示,至少有总结借鉴的意义。

人贵之有自知之明:知尺度,懂得敬畏。对于大清王朝而言,不过是爱新觉罗的家事,牵扯这国事。家事在前,国事在后,臣子和家奴,不可同日而语。满族入关之后,对于汉人的防范之心从来就没有松懈过,大清初年是安抚为上,等平定天下之后就是血腥镇压,再到统治地位稳固之后,就是打心眼里的瞧不起。于是乎,汉人臣子无论多么能干,都要夹起尾巴做人;毕竟那个年代,皇帝的霹雳手段,让后世思之则恐。索额图和明珠是康熙帝最信任的左膀右臂,但是最终因为牵扯到太子继位,九宫夺娣,加上朋党之争,最终被削官夺爵,郁郁而终。其实无论是索额图、明珠还是后来的年羹尧、岳钟琪、葛礼都犯了同一个毛病——“不知止”。可以贪污受贿,可以买官卖官,唯一不可以的是功高震主,把自己太当回事儿。无论与皇帝的关系多好,都要知道一个尺度的问题,君臣有别,付出不一定有回报;君,可以给你;但是,你不能抢着要,要权、要势、要钱,最终要了命。

人贵之有审时度势的格局和眼光,否则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大清王朝的历史与中国近代史所有牵扯不断的关系。我们回顾历史,不可以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过去的历史。而应当站在历史的背景中,思考当时历史演义的进程。大清王朝因为治世良臣,加之国君勤政,有了康乾盛世,当时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就是事极必反,由盛转衰,所以从康熙、雍正、乾隆之后,大清王朝开始走向衰败,特别是贪腐成风,加上乾隆晚年好大喜功,极尽奢华,将财富挥霍到极致。于是他身边的名臣也不过是一群“墙头草,随风倒”的小人,和珅就是代表人物之一,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和珅为什么会被嘉庆赐死,就是因为在接班人问题上,容不得做臣子的来邀功请赏。也就是说,人一定要懂得审时度势,有前瞻眼光,有大格局,否则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身居高位,有德居之,德不配位,必有祸端。这句话用在大清王朝后期,再恰当不过。慈禧算是大清王朝的送路人,她除了有一定的手段和计谋之外,根本就没有作为统治阶级的任何专场,或者说你让一个半文盲的“老太太”,去掌管即将倾倒的帝国大厦,她有这个能力和眼光吗?慈禧垂帘听政期间,想到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喜怒哀乐,她怎么会管大清朝的死活。你看借助义和团扶清灭洋,对11国宣战的国策,导致八国联军进北京,赔更多的款,割更多的地,距离亡国灭种仅差一步而已。至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中兴之臣,就算是再有本事也不过是一方诸侯,他们对于政局的影响,就在中日甲午海战中,一切化为乌有。只不过是给大清帝国延续了几年寿命而已。

 

野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