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陪伴你走过余生

标签:
读罗振宇.著《阅读的 |
阅读,陪伴你走过余生
——读罗振宇.著《阅读的方法》有感
听说老罗出新书了,二话没说,买、读、品、悟。《阅读的方法》,首先声明笔者绝不是冲着方法论去买的,知识想看看老罗的《阅读的方法》都讲述了阅读的哪些功效,看看是不是与自己的顿悟有一丝的共鸣。。
老罗把《阅读的方法》分为四个部分进行逐一论述,分别是“强劲的大脑”“遥远的地方”“奇妙的创新”“极致的体验”。我们不妨一个一个的解读和分析,看看老罗说的对不对,是不是有以偏概全的倾向,值不值得我们经验复制推广,实现内化实践的过程。
强劲大脑——分析了人的大脑在阅读中究竟起到哪些作用呢?推理、转念、抽象、凝结、俯瞰、选择六个部分。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因为读书可以让我们借鉴前人的智慧和经验,推演现在事务发展进程,可以以史为鉴,推理事物发展规律。转念,理解比较扎心。它告诉我们读书并不是为了读故事的内容,而是通过阅读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用以抵抗复杂的世界。抽象,要说的是如何把书读薄——概念。有人穷其一生,完成一本著作,就是为了说清楚胡一个概念。结果被你读了一次,轻易就拿走了。概念的掌握,本身就是一个内化吸收的过程。凝结,想要表达的是文字的基本属性就是凝结。从文字演变的过程是凝结,从诗词歌赋的论述也是凝结,阅和读的过程就是将先贤圣人的智慧结晶凝结为我所用。一字一世界,一书一人生。俯瞰,解读为阅读实现了你的眼界和格局,您可以站位更高,看得更远,悟得更深,内化吸收的更快。选择,讲述的因果关系,从历史事件打捞选择的结果,本身就是阅读书籍以古鉴今的目的。
遥远的地方——风物,讲述的是阅读带给我们“坐地日行八万里”“穿越时空与先贤取经”的功效,阅读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你可以如同遨游大海,展翅长空,尽情的享受书中的风景和事务。棋局,人生何尝不就是一盘棋局,你是下棋的人,又何尝不是人家的棋子而已。纵观上千年的中国史,“吃人”二字字字诛心。就像是这棋局,不是被吃,就是吃人。有身在棋局不知棋的,有观棋不语真君子的。窥视,窥视历史的一角,就够我们受用终身的。历史视角,个人视角,穿插切换,打捞上来的书籍,人物日志、传记,勾画出的本恰恰是历史的细节末梢吗?其实说白了就是借助某个特定人物的眼睛,窥探事务发展进程,表述看到世界的局部或者原貌。他顾,就是眺望远方的过程,就是从固化思维模式中跳出来,另寻蹊径,大胆创新,心的格局形成不一定是全盘否定,而是从中感悟到人的互动关系。意义,要过有意义的生活,要读有意义的书籍,要让自己的余生变得有意义。意义是给自己找寻一个目标,一个价值,一个值得坚守的品质。意义的价值就在于被别人所需要,同时又成就了他人的规律属性。行动,作者提到了一个词“无畏布施”,说白了就是给钱、给方法、给信心。读书的价值,往往真的和颜如玉、黄金屋没有半毛钱关系,更多的是给你前行的信心,给你对抗命运,抵抗孤独的参照物,那就是书籍中的历史人物,他们面对挫折、彷徨、迷茫时,又该怎么做呢?
奇妙的创新——结网,这一点笔者认同。书籍本身就是以书找书,一个书就是一条线索,拜读无数本书,最终要干的就是一件事儿,结网捕鱼。将内化的知识结构网格化、系统化,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和知识架构。重构,要解读的是我们如何用书本中学懂弄通的道理或者经验,推演解构现实的生活。建构无穷,是换一个视角,换一种方式,以原有的经验推演现代事务的进程发展规律。怪谈,是书籍带给我们的神奇礼物。就拿网络小说而言,它让我们解读了一个荒诞、古怪、神奇药引子,为什么我们会对网络小说如痴如醉,就是因为它的爽感公示=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成长路径+金手指作弊。怪谈,说白了就是我们的骨子里始终信奉一种神话传说。设定,表述的是如果怪谈阐述的是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模样?那就“设定”就是假设当世界变成那个样子,人类又怎样变化呢?《流浪地球》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迁移,讲述的是知识究竟能不能融会贯通实现共享呢?特别是针对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通过阅读能否做出专业的判断。这一段笔者想到的是打扑克,就是我们始终紧盯着对手的牌,往往会忽略甚至是漠视自己手中的牌面。于是我们输了比赛。追光,未知,所以我们读书,读书,却更加未知。道理多了,问题也就多了,问题多了,办法也就多了,办法多了,自己也就聪明多了。
极致的体验——如果是前三部分是阅读对于人性理性的探寻,是探寻外在的规律属性。那么最后这段“极致的体验”,就是对自我感性和认知的求索,就是向内,聚焦自己的感性认知。它包含情感、趣味、快意、苦痛、角色、文心。情感,讲述的是人的本性,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如何表达情感呢?文章和文字,通过阅读的路径,让你我这些读者感受到作者的伤感别离,愁肠千转。趣味,更像是个人的兴趣爱好,阅读让人身心愉悦,它会将作者与读者之间打一个桥梁,看到人家的兴趣爱好,点拨自己对兴趣爱好的坚守前行。快意,说白了就是让读过的书是不是让你身心舒坦,你是不把别人的经历与自己的经历进行了潜意识的对比,甚至引发情感的共鸣,觉悟的同频共振。苦痛,作为人,我们的生命看似漫长,其实紧要处不过只有关键几步。命运这场交响曲,无论你愿不愿意接受,都要接受。生活吗,自然是甜少,苦多。人生不如意事之八九,如意不过一二罢了。从阅读中品味的苦痛,有牵肠挂肚,也酣畅淋漓,也肝肠寸断,有望穿秋水,有死水一潭。不同的人对同一作品也会有自己的顿悟和感伤,这就是苦痛。苦痛对于读者而言,是丰富人生阅历的宝贵财富,也是如何看待人生漫长旅程的顿悟。角色,人生是舞台,你我都是角儿。台上的人演戏,台下的人看戏,台下的人看台上的人是一景,台上的人看台下何尝不也是一景,我们是别人眼中的角儿,何尝不是自己人生舞台的角儿。只不过书本中的人生剧本有千万本,而我们的自己的人生剧本只有一部。文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映射,也是自己对社会百态的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唯一不同的是我手写我心,心境是不是相同,又或南辕北辙罢了。
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