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鲁尔福小说全集
(2012-04-30 16:41:59)
标签:
胡安鲁尔福小说全集文化 |
分类: 文学 |
·我们分到了土地
·教母坡
·都是由于我们穷
·马卡利奥
·那个人
·清晨
·塔尔巴
·烈火平原
·请你告诉他们,不要杀我!
·卢维那
·只剩下他孤身一人的夜晚
·你该记得吧
·你没有听到狗叫吗?
·北方行
·安纳克菜托·蒙罗纳斯
·天崩地裂的一天
·玛蒂尔特·阿尔康赫尔的遗产
上个世纪80年代,墨西哥有这样一位作家进入了中国作家的视野,余华、莫言、苏童等对他喜爱有加,他们的小说创作也受到他的影响。这位作家穷其一生,只写了一部中篇小说和几个短篇小说,加在一起,不到30万字。然而这仅有的30万字,却被翻译成了包括中文在内的60多种文字。1990年,为了纪念这位“
拉美文学巨匠、墨西哥著名小说家”,有人用他的名字设立了一个文学奖。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参选作家来自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西班牙和葡萄牙,所使用的语言包括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和英语。这位作家就是胡安·鲁尔福,以他的名字设立的奖,就叫“胡安·鲁尔福文学奖”。
对于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思想启蒙的一代中国人,大多知道加西亚·马尔克斯,大多知道魔幻现实主义的重要作品《百年孤独》。然而,知道马尔克斯写作《百年孤独》的重要的艺术、思想来源的《佩德罗·巴拉莫》的人,并不太多。正是马尔克斯,给予了胡安·鲁尔福以高度的评价。余华在《胡安·鲁尔福的无边界写作》一文中,生动地介绍了马尔克斯与胡安·鲁尔福的“遭遇”。1961年7月2日,正是海明威开枪自杀的那一天,马尔克斯来到墨西哥,来到胡安·鲁尔福所居住的城市。这一年,马尔克斯32岁。在此之前,他已在巴黎苦苦熬了3个年头,在纽约漂荡了8个月。他在墨西哥找了份工作。马尔克斯自认为自己对整个拉丁美洲文学十分了解,对墨西哥文学十分了解,但他不知道胡安·鲁尔福。当时的马尔克斯已创作了许多小说,其文学天赋也开始引人注意。也正是这个时候,马尔克斯感到自己的写作走入了死胡同,他的创作急需要突破。一天,他的朋友阿尔瓦罗·穆蒂斯提着一捆书来找他,并从这捆书里抽出最薄的一本递给他,这本书,就是《佩德罗·巴拉莫》。正是这本书,为马尔克斯打开了全新的视野,使马尔克斯一下子找到了创作的新思路。许多年后,马尔克斯在《回忆胡安·鲁尔福》里写道:“对于胡安·鲁尔福作品的深入了解,终于使我找到了为继续写我的书而需要寻找的道路……他的作品不过300页,但它几乎和我们所知道的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一样浩瀚,我相信也会一样经久不衰。”
一生所写不到30万字,却获得了如此高的评价,不能不令人诧异!胡安·鲁尔福被称作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驱者,他的仅有几万字的中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也成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经典之作。鲁尔福小说本身的魅力按下不表,探索鲁尔福的“无边界写作”,既不是本文的“题中之议”,也不可能在如此小的篇幅里“捭阖纵横”。他的小说部头之“小”、影响力之“大”,倒让人生出许多感慨,相对于浮躁的当下文坛,相对于日写万言、动辄有大部头“横空出世”的写作行为,鲁尔福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
一个作家的写作价值究竟如何判定?以其写作量还是以其思想深度和艺术创新力度?据说,我们现在每年的长篇小说生产量已接近千部,而有的作家平均一年一部长篇小说,每部动辄30万言——一年就超过鲁尔福一生的创作量了,这究竟应该感谢传媒出版业的发达,还是感谢作家“释放不完”的写作激情?
这几年有不少作家在长篇小说写作中思考历史,有的甚至用自己的小说为某段历史作“总结”。然而,当我们看了这些据说是“对历史的重新思考”的小说后,我们才发现,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尚停留在“常识”的层面,有的甚至停留在中学教科书的层面,更有甚者,有的作家对历史知之甚少,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识,粗糙而肤浅。实际上,这些试图思考历史的作家,缺乏对历史深入的研究,对历史缺乏基本的认识。相反,鲁尔福在写作《佩德罗·巴拉莫》前,写过许多小说,甚至还构思过一部题为《苦孩子》的长篇。但他很快放弃了写长篇的想法,他意识到自己在文化修养和文学修养方面,还有很多课要补。于是他开始广泛阅读,研究当地历史与文化,对人类整体生存方式,作了深入的思考。在作了充分准备后,才开始写作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佩德罗·巴拉莫》。任何一部伟大作品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作者要想在自己建构的文学世界对历史、文化、人类生存方式等,作出独到理解,同时给予艺术表达,必须做充分的准备。面对鲁尔福,我们不能不自省:我们是否为写作长篇、思考历史、思考人类的命运等,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