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 相
(2010-10-30 08:27:32)
标签:
李白美德穷相后遗症岁寒三友杂谈 |
分类: 情感与理智 |
穷 相
每当小区里桂花的清香,弥漫在小院的各个角落,我便会打开窗户,让香气飘进房里,深深吸上一口,享受芬香带来的愉悦,这种愉悦或许是人生的本能。当然也有厌恶的本能,比如炸臭豆腐,不仅是关窗闭户,往往是夺门外逃。
如果小时候家里常吃臭豆腐,那么现在就不会厌恶此味,那就会人们常说的“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还说这是美味,可惜我没这个福了。这种后遗症是明显的,还有一种后遗症是潜移默化的,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你一生,甚至还认为是一种美德。
我自己一生都在以穷为傲,从小就接受了贫穷教育,自以为贫穷是也是一种美德,什么一穷二白、勤俭持家、艰苦奋斗,到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的无产阶级,身份讲红五类等等……都以穷没美,有钱成了一种罪过,现在想想还挺有意思,我现在煮饭烧菜都是多多益善,生怕饿着,所以第二天吃剩饭剩菜,早上吃泡饭那是肯定的事,孩子劝我不要吃隔夜的剩饭剩菜,不利健康,我却认为浪费是罪过,有时候看到他们吃剩的饭菜,我都会嘴里叨唠“罪过、罪过……”,家里的米缸从没空过,有时候到了夏天,还会生虫,油米柴盐从不敢缺,现在什么都不缺,但一听说什么涨价,首先是想到吃,有时候家里饭没烧好,我会急得火烧火燎,孩子却说外面去吃,现在想来,我真的是在物资紧缺时代养成的,可能是穷怕了,这正是物质贫乏的后遗症。
我记得父亲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杜甫一生贫穷潦倒,躲战祸于成都,得知战局已定,便作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于是返回故乡,在途中遇好友,请杜甫吃饭,谁知杜甫因为贫穷终日食不果腹,肚子饿得扁扁的,这次吃的太饱,结果被撑死了,所以与其说是撑死,不如说是饿死。而李白后人皆称,自屈原以来李白是最浪漫主义的诗歌代表,把浪漫主义精神推向了顶高峰,并以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笞权贵而著称,杜甫说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然而另一面却也让人咋舌。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清平调”,还让高力士拖鞋研墨,其中一首云;“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虽然语言艳丽,字字流葩,句句金玉,人花交映,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又不露痕迹,三、四句比喻仙女、嫦娥,极尽谄媚之事,然而唐玄宗对拖鞋研墨之举,也是十分不悦,无怪乎唐玄宗对高力士说,李白这个人“子固穷相”,真是入木三分,刻画了狂人得志,得意忘形,不成大器。这正是“穷相”的二个极端反映,也不免想起了现在的暴发户,虽然穿名牌,手戴十指金戒,让人一眼看出,除了有钱外,实乃草包一个,一付穷相。
自古以来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不畏严霜的高洁风格。能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文人们所敬慕,君子以清寒为上。可是社会的发展怎么能以贫寒为上,其实任何事情,都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好,自以为贫穷是好事,但细想这是麻痹小民的安慰药,谁愿意饿着肚子过穷日子,这是自我陶醉的无奈之举,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不正是老百姓的愿望,谁又愿意过这贫穷的日子。
回首往事,不免感慨,我倚靠在沙发上,耳听电脑载录的歌曲,回眸着失落的歌声,这歌声虽然这么近,却又那么地苍茫、飘忽,又似乎很远很远,是那么地渺远,浸满时光的忧伤,有着温暖与安宁,却如一股气,暖暖地徐徐升起,慢慢地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