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 的 证 论

(2009-01-10 08:54:53)
标签:

心证

色空

佛理

论道

论禅

杂谈

分类: 理论与思考

“心” 的 证论

无论是“论道”还是“论禅”,其实都是“心”的论证,儒家的忠恕之道,佛理的色空观,都是从“心”的认识开始,从心去观察、判断、理解世界。

儒家的忠恕,忠字是中心、恕字是如心,都是从心开始,忠是心的忠诚,恕是心的宽容,如果失去了心的评价与判断,一切多无从谈起。而佛理的色空观,也是内心对色与空的认识,在“心经”里最著名的一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对于不谙佛经的人说,是一头雾水。

“色”指形和有,是一切物质形态,“空”指理念的虚和无,空的意思并不只是说没有色就是空,或者说“色灭为空”,不能说除掉了世间一切事物就可以达到空,因为“空”并不是空无所有,空是实相,实然之相,实然本体。空是绝对的相待性。而相待性是世界的真相,是它的依止。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具有相待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无不依止于相待性,离却相待,也就是离却了"",事物就会堕入虚无,堕入真正的无根无据无着落。所以说达色性是空,真空即是色的道理。空性并不是兀突突的空,它是要落实在色的相对性中间的。色也并不是毫无依据的荒谬的世间事物,它们自身就包含了作为世界本质的真性,也即是空性。没有空,也就没有安身立色的去处。世间无一物不空,世间也无一物不色。修佛的人,关键是不要执迷于任何一工侧面,不要偏于任何一极,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简单地说执著空的人,便落入了色相,执著色的人,也是空的枉然,既不执于空相,也不执于色相。这是都是心的印证。心念的印证决定了人的看法。记得在宋人的笔记中,记载着苏轼与佛印交往的故事,故事说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就很高兴,一次苏轼回家后对苏小妹说。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这一次,佛印笑笑不言。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自己占着了便宜。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佛。而你说佛印像牛粪,那你心里有什么?”这件事情给我的启发,切记莫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还记得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有一篇寓言,失斧者,这么看邻居,都像窃斧者,等找到了斧子,再看邻居,又不像窃斧者。道理是一样的,心念决定了自己的世界观。

用“心”去对待世界,这是我们为人做事的根本,一个忠字,谭嗣同说;“古之所谓忠,中心之谓忠也,心无偏袒,谓中亦可谓忠。”大的说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小的说是对家庭、对朋友、对职业,都要从自己的“心”做起,起码的是要有责任心。一个恕字,也是如心,将心比心,正如孔子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的豁达胸怀,所以朱熹说;“心只是放宽平便大,不要先有一私意隔碍,心大则自然不急迫。”这些都是要要从自己的心做起的,也是做人的道理。

所以无论是“道”还是“禅”都是讲的心证,论道也罢,参禅也罢,都要从自己的内心做起,我们中华文化的特点,就是“以己为重”的内敛文化,不苛求他人,自律为重,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而现在的浮躁、自私、追逐名利的世态,也正是有着这个变革的时代特征,我们这些草民,虽然人微言轻,但我想还是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好之为之”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马 屁 歪 论
后一篇:恭 贺 新 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