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钱湖与佛文化

标签:
东钱湖佛文化佛缘禅寺杂谈 |
分类: 民风与民俗 |
东钱湖与佛文化
踏入东钱湖,满眼郁郁葱葱,便是森木苍郁,清风习习,湖面水波不兴,虽不能挟飞仙以遨游,却能乘游船荡漾湖中。东钱湖虽无西湖之盛誉,却也有郭老的“西子风韵、太湖气魄”之赞誉,今天一观,果然名副其实,她在青山环抱之中,真像王母坠落的一颗明珠,波光粼粼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霞屿岛上的雾气会锁住不动,故称之为“霞屿锁岚”, 透过东钱湖薄薄的雾霭与烟水,看远山依然在朦胧之中。
明诗人·张琦,作诗(过东钱湖作):
东湖风景过西湖,史相祠前列画图。不用舟人频指点,留诗欲吊岳坟孤。
梵王宫殿七浮图,殿址层层漫绿芜。幸有老松人不剪,满林落日正啼鸟。
真是(东湖如镜近人开,十里寒光照影来。)在这湖光山色之中,实在让人陶醉。
上得岸来,走过东钱湖杨柳依依的堤岸,沿着烟浪迷离的林荫小道,慢步在逶迤绮丽的群山中心旷神怡。任何旅游之处,都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没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便没了灵魂,也不成其为景点。所以古寺都会陪伴在左右,但大都淹没在苍茫的烟雨之中,来到的“霞屿禅寺”前,路的南侧有一石龟、一石兔,路的北侧有两匹石马,正门“霞屿禅寺”的门二边,题有一副对联:
“东钱湖光水月流星环佛地,补陀山色松青柳翠蔽禅天”
正门后又题有一对联:
“百步秋风十里柳松抱霞屿,万金春雨千重云水环补陀”。
我是“遇寺拜寺,见佛拜佛。”十分虔诚,没有功利,只有信仰。更何况这里有着其厚重悠远的历史文化,蕴含着儒佛结合、官佛相容的独特文化传承,这也东钱湖与佛文化。
在寺里面有一碑曰:(佛缘),
甲申年六月吉立
你我相识即有缘
面带笑容结人缘
你我欢喜种善缘
你对我错相惜缘
损我逆我消孽缘
生老病死了尘缘
果报好坏皆因缘
慈悲喜舍修佛缘
小普陀霞屿禅寺
这些古刹历经漫长岁月的荣辱兴衰,也历经过无数的战火硝烟,现在太平盛世又重建修补,褪去了往日斑驳的沧桑旧迹,已然是焕然一新。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楼台檩阁,钩心斗角。如今又是金碧辉煌,显露其佛光璀璨的面貌。
小普陀有一艘石头砌成的“西方船”。是我国仅存两艘西方船之一,其帆名“觉海慈航”
这“西方船”可不是什么八国联军的火炮利舰,而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心灵之船,是在觉海慈航中普渡众生的牵引。此船不在湖边,而在霞屿禅寺中,依山而上的坡顶,更说明了此船是心灵之船,精神之船。在暮鼓晨钟的点化中,得以悟彻,释放囚禁的灵魂,不会在人生迷茫的路上,迷失了本性。尘缘世事,芸芸众生,有多少人间冷暖。每个人的喜怒哀乐是那么地渺小,功名利禄又是过眼烟云,都是那么地微不足道,浮生只是南柯一梦,无论是清醒还是迷茫,佛都不会计较,佛会指引给众生,一条通往西方净土的灵山胜地。沧海变桑田也只是一瞬间,守望菩提,甩脱尘世诸多烦恼。
出得门来,万念具灰,大有散发弄扁舟之意吧,有诗云:(宋·史弥宁)扁舟去稳似乘槎,瞥眼轻鸥掠浪花。绝爱陶公山尽处,淡烟斜日几渔家。
郑板桥的道情:“老鱼翁,一钓杆。靠山崖,傍水湾。轻舟来往无牵襻……”看来还是“小笠长蓑谁共钓,西风杖履自登台。”来得自由自在,洒脱不及。
离开霞屿禅寺,我想随着斗转星移,那古禅幽寺深处的风,像宁静淡泊的禅意,似清风般穿越迷茫的时空,吹拂起游客的衣衫,帮助汝寻觅那失落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