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篮球小说 |
三十六棚
“三十六棚”是个地名,是松花江上游码头边的一个区域,据说当年鱼龙混杂,有点儿水泊梁山的意思。
那会儿,三十六棚还是工厂区,就是所谓的东北重工业基地。
我还记得听老虎说过一个笑话,说当时有俄罗斯的机械专家来到中国,用重金从三十六棚的大厂房里买回去一台机器,直接送到了莫斯科供起来了。据说当时老毛子一见大呼“乌拉”,痛哭流涕如获至宝,说这台内燃机是苏联时代最古老的什么什么,寻遍整个欧洲,连博物馆里都没有实物,居然在中国还在正常使用,简直是科技史上的奇迹。
现在的孩子恐怕都没听说过“三十六棚”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称谓,因为那里现在叫做“开发区”,到处都是摩天大楼和宽阔的停车场,据说能看见江水的商品房都卖到了八千多一米。
这一切变化也只用了十年的时间。
我歪着膀子跨在车子上,一腿搪在横梁,一脚撑住水泥地,停在那块并不算大的球场中央。
“嗨,韩叔!”
陈志亮大声向一个中年男子打着招呼。
那男子大概四、五十岁,个子不算高,一米七多,戴着个黑边大眼镜,用几根橡皮筋缧在脑后,头发淅淅愣愣的,一侧留得很长,横着拢过来遮在有些微秃的脑瓜顶上。
他正略欠着腰,用右臂顶着一个男孩,那个男孩看上去有十四、五岁,正用左手带着球想要过人,看起来韩叔像是正在对他进行训练。听见有人叫,韩叔一抬头,看见我们,笑着应道:“大亮啊!咋老没见着呢?”
“啊,我们开学啦,老上课天天。这不,今天没啥事儿带几个同学过来玩玩!”
“好啊!那你们玩吧!我带这帮孩子一会跑跑篮,完了咱们打全场?”
“行啊!我们先活动一下,先抻开了!”
这块球场位于三十六棚的中心,打球的基本都是厂子里的工人,体格强壮,球风彪悍,我们这种十六、七岁的小孩还不太敢去那里跟他们对抗。
韩叔就是三十六棚球场上最有名的人。
他既没有让人畏惧的体魄,也没有高人一等的身高,打起球来也不见得有多出色——坦率地讲,根本不怎么样。
韩叔总是哈着腰撅着屁股拍球,上篮也脚不离地,都是端尿盆姿势,那动作也都古老得如同黑白颜色的韦斯特,对于我们这些看着乔丹开始打篮球的男孩子来说,打篮球最重要的就是姿势要漂亮,连勾手都觉得太老土,说什么也不会使的。
人们知道韩叔,是因为他从很多年前就一直在这里打球,而且带着很多喜欢打球的小孩一起,教他们运球,上篮,带着他们跟别人打全场比赛。跟韩叔一起练球的有很多人已经上班了,有的则早就离开了这个城市,但是还是有一茬又一茬的小男孩聚到这里。加入他们的队伍也很简单,只要天天来就行,如果用现在专业词汇来说,这是一种自发的群众性的基层篮球训练。
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家长会花钱把孩子送到什么篮球训练营——当然那个时候也没有——有这钱还不如去学个书法,虽然注定还是什么用都没有,但起码听上去更像正经事。韩叔这样教小孩子打篮球都是完全义务的,甚至有的家长还会跑来阻止自己的孩子跟这些这么大岁数还只知道整天疯玩的人混在一起,怕被带坏了。
韩叔就是这么一个中年人。
此刻,他正指导着那个少年运球过人的技术。
“换手啊,小龙!你一个变向不就行了么?”
“重心!重心!”
“步伐!步伐!小龙记着,打球就是打步!”
这句“打球就是打步”让我印象极深,直到今天我看很多体育比赛的时候,不仅仅限于篮球,步伐都是基本技术里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那个叫“小龙”的少年个子很高,恐怕已经有一米八十多了,脸孔还是显得很稚嫩,黑黑瘦瘦的,看上去不太爱说话,细长的眼睛里显出一种与年龄不相符的镇定。他有两只非常长的手臂,手很大,腿也很长,穿着一双很大的回力篮球鞋,前面的胶皮似乎都快要顶出洞。
我们在一起打全场的时候才发现,这个男孩子小龙具有非常好的弹跳能力和柔韧性,他轻盈地带球奔跑,轻而易举地超越陈志亮和大白菜的追击,在快攻中把球稳稳送入篮筐。韩叔总是带着很欣赏的眼光看着这个男孩,偶尔在场边大声喊着:“加速!小龙加速!注意节奏……变化多一点……”
后来韩叔说的话让我更是吃了一惊,“你知道这小孩多大?嘿,八二年的,刚上初一!”
这是王大明拆了线以后第一次打篮球。
所有人都被他突破的迅猛一下子镇住了。小龙显然还远不是王大明的对手,多少有些崇敬地看着他。我们虽然经常跟王大明一起玩球,但是还没见过他在这种并不怎么显眼的土场子展现出这么强的实力。也可能是太多天没有好好玩玩了,王大明就像是一头不知疲倦的野马一样在场上奔跑着,一会工夫汗就浸透了他那件火红色的衣服。
太阳下山了,来打球的人越来越多,我们也全场跑累了,改打半场。
这个季节,天也已经有些凉了,我们都穿着短袖T恤打球,一停下来就觉得有点冷。陈志亮点上了一根烟,“咔咔咔”地一边咳嗽一边抽。
韩叔拍了拍王大明的肩膀,嘿嘿一笑。
“你就是王大明吧?”
王大明随口嗯了一声,韩叔接下去说道:“我听小雪说的,说你们班有几个打球的体育生,有个红头发的打得最好!哈,那一定就是你啦!”
不少人聚了过来,大都是一些二十岁出头的青年,可能都是下了班的工人,显得强悍有力,其中有一个又高又胖的大块头,看样子恐怕得有二百多斤,带着惊讶又有点兴奋的眼睛看着我们。
围观的这些人里,有一个穿着黄背心的人。
一米八多的个子,身上晒得黑黑的,虽然看上去不是非常强悍,但全身都跃动着一条一条的肌肉。按照球场上的叫法,他叫“黄背心”。
“黄背心”眼睛不大,但是极有神采,鼻子很挺,嘴唇棱角分明,说话的时候露出一排很白的牙齿。根据我的经验,这样的人是最难对付的,他们往往投篮很准,体能充沛,打球沉稳,而且还绝少出现失误。
那个大块头在旁边已经忍不住了:“韩叔,你新带来的这帮小哥们不错啊!咱们茬一拍儿啊?”
陈志亮早就跳了起来,大嚷着:“好啊,来来来,接着打!身上都凉了!快点快点,大明,别呆着了!”
王大明也站了起来,甩了甩红红的头发,眼神里闪动着一种兴奋。看到这么多比自己大不少的青年都要想跟我们这些高中生过招,当然是件让人倍儿有面子的事情。黄背心往四下扫了一眼,可能是太自信的缘故,看似随意地把那个跟韩叔练球的小龙叫了过去跟他们一拨儿。
真打在一起才知道,这些人远比我们估计的要厉害的多!尤其是那大块头,用力一靠我们几个就飞出去了,他往三秒区一横,谁都无法攻入内线,篮板球根本抢不到,他转身一撅屁股,把球轻松打进。球打得极快,往往只要我们有一个球投不进,人家哐哐几下子就把我们干掉了。黄背心显然是个狠角色,出手果断,动作相当漂亮,五个球最少有三个是他在中距离投进的。
我们连续输了好几拨儿,郁闷地坐在篮底下,全然没了刚才那种意气风发的样子。
黄背心看来也失去了对我们的兴趣,自顾自打得高兴。小龙跟黄背心一伙正对路子,根本不用怎么费劲,黄背心和大胖子往篮下靠打,扛两下,顶住两三个防守队员把球往外一分,小龙在中距离轻松投篮,怎么投怎么有。
对于半场四打四来说,身体对抗实在是太重要了,我们在原来那球场觉得自己已经相当不含糊了,但是到了三十六棚这种工厂区,还真是输得一败涂地。
五中的“职业高手”居然让人几个三十六棚的“工人师傅”打成这样,我们几个面面相觑,不停地唉声叹气。
忽然,远处传来一阵轰鸣声,一辆挎斗摩托车从远处冲了过来,卷着飞扬的尘土,伴随着街面上正流行的“魔岩”摇滚,窦唯高亢而略带沙哑的声音在不住回荡。
“不必过分多说更不必清楚,你我到底想要做些什么……不必在乎许多更不必难过,终究有一天你会离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