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篮球小说 |
分类: 篮球小说 |
预制板
我甚至怀疑现在的孩子知不知道“预制板”这种建筑材料,这东西距离今天的现代化生活那样遥远,如同中间间隔了一个世纪。在我的少年时代,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这个东西叫“玉石板儿”,跟她联系在一起的是那些被我们叫做“大老叼”的巨型吊车,还有江边漫无边际的沙场,一堆一堆高高摞起的巨大水泥管道,孩子们都喜欢在那里面钻来跑去,玩警察抓小偷。
预制板的记忆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也许就是因为以前还从来没有注意过她的存在,似乎是早已应该是篮球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如现在的球场总会有看台。
每天黄昏,我都坐在球架子底下这个位置。
不时有人摔过来,而且经常不止一个,从天而降的也都会脚下留情,每个人都俨然觉得自己像是奥尼尔一样强悍,骄横地避免错伤无辜的摄影记者。
球也不时朝这个地方飞来,就像烟雾总是朝某个人的方向聚拢。你要准确判断究竟是用手去接,还是扬起你的鞋底,或者干脆一动也不动。篮球培养了少年人迅速而复杂的判断,尽管这种潜移默化对看球的人来说是被动性的,如同生活。
如果这个时候篮球刚好到了你的手里,你要举重若轻地把她扔回去,因为高手一般来说都是不动声色面无表情。但是你要小心,不要砸在球架的立柱上——一旦不小心弹回来,砸脸上到不要紧,面子可就丢大啦!
我习惯坐在这个位置从低往高地看别人打球,这样看上去每个人都显得更加高大了一些,动作也更舒展和清楚,脸上的每一个表情也都像是被放大了,你能充分感受到他们在打球的每一个瞬间发乎于心的真情流露。
这种习惯直接影响了我对篮球比赛的欣赏。直到现在看A联赛,我还是喜欢在场地的一端席地而坐,背靠着球架子上蓝色的海绵大包围,或者在两边的广告牌前,窝着腰盘着腿,把皮夹克或者棉大衣的下摆一撩,像铠甲一样鼓鼓地包在身上。这个时候必不可少地要跟周围来自天南地北的记者神侃一番,不管是认识还是不认识。这当然也是一种习惯。席地而坐总要不时活动活动发麻的腿脚,而在这个时候我就开始怀念那露天球场的预制板。
直到我来北京,我才发现原来并不是所有篮球架子都是由预制板压着的,透明的玻璃钢篮板也越来越普及,这种篮板安在一个弯曲的大粗铁管子上,造型如同街边的路灯,根部也不需要用重物压着,简直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球筐损坏的速度也要慢得多,这也许是因为一旦坏掉就会很久无人理睬。
篮球是一种有感情的东西。
不在于你穿多少钱一双的球鞋,不在于要钱还是不要钱的场地,也不在于打球的水泥地究竟是平坦还是布满裂纹,甚至不在于你看到的打球的人究竟是职业明星还是普通人。在那个年代,篮球是一种生活,而预制板无疑就是这生活的空地。
坐在这里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时刻提醒着场上的人,下面还有人在等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