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章 1 中等偏下的青春

(2008-05-27 13:31:52)
标签:

篮球小说

分类: 篮球小说

第二章

 

中等偏下的青春

 

 

第二章 <wbr>1 <wbr>中等偏下的青春 

 

在网上听了首歌,叫“牡丹江”。

 

根据我粗浅的了解,似乎就是传说中的“二and逼”曲风。说实在的,没听明白几句歌词,反正倒是挺好听的,哼哼唧唧,语焉不详。

 

就有一句唱得比较清楚: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故乡”。

 

回不去的名字叫故乡,这句话让我有些感触。

 

《围城》说,人离开一个地方,就像死了一回。

 

过去的五年里,我回去不超过三趟。最近的一次是零四年夏天,我爷爷过世,回去了三天,扶了回灵,打了回幡。抗美援朝的老兵居然用卡迪拉克送终,一辆美国车。

 

过去的都过去了。现在的也终将过去。

 

男孩子总是对家有一种天生的逃避。所谓近乡情怯,对于我这样年届三十而又几乎一事无成的人来说,回忆需要勇气。

 

一个人的少年时代有多美好,往往和学习成绩成反比。

 

在中国,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学生都会被根据考试成绩分成三等:好学生,中等,坏学生。从我爸爸那会儿到现如今我刚上学的小外甥,这个分法五十年来没变过。老师,家长,当然还有学生们,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在这个范畴里的地位。

 

男生里面,能当上好学生永远只是少数,而绝大多数都是差学生。没有中等,因为真正能不好不坏一直保持稳定的一定是女生。

 

如果说为数庞大的、打死也考不好的男孩子都是差生,就像说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是穷人。毕竟我们都有资格受教育而没被开除,再穷的人也绝对有资格活着。我们只是学习不那么太好而已,又没有差到影响治安的程度,所以对于我们这样的学生来说,只有一个词能比较准确又不失体面地概括。

 

我们是“中等偏下” !

 

一般来说,一个班五十个人,那么这里面也就只有十个能被称为“好学生”,能真正被称为“差生”的则更少,最多不会超过五个。

 

事实情况是,好学生里面女孩子会比男孩子多一点,而差生里男孩子又会比女孩子多一点,这两个边缘人群总数基本保持平衡,那么问题就出在了不好不坏的这些人身上。也许女孩子没有男孩子聪明,也没有男孩子顽皮,但是在循规蹈矩的中层社会,她们无疑属于优势人种,十几、二十名的女生数量远远多于男生,而男生在班里最普遍的地位在于二十、三十到四十名之间——等有空我拍个电影,就叫“二十、三十、四十”。

 

第二章 <wbr>1 <wbr>中等偏下的青春 

 

中国教育的重点在于用主流的方式处理边缘人群,寄希望于把所有中等生都变成好学生,然后通过升学的方式把差生干掉。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中等生不可能变成好学生,当然也坏不到哪里去,经过了十几年的学校生活,依然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但是恰恰正是这绝大多数的“中等”人群将要构成社会的主体。

 

要想改变社会对男孩子的歧视,要想祖国未来的主体真正能够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把好学生的标准从十名扩展到四十名,至于前十名么,可以叫超级学生!就像超女,或者中超联赛——社会必须认可,因为他们简直不是人!

 

如果有一天,家长带着夸耀的口吻说:“我儿子,在他们班考了40多名!”

 

“是吗?看人家那儿子,怎么教育的?学习那么好!”

 

——我们的民族就强大了。

 

我们需要建设一个“好学生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

 

这就是我在中学时代思考的问题。

 

根据我的研究,在任何一个班级,中等偏下才是集体的主流。

 

活跃而聪明的男孩子都在这个范围里,他们会不知疲倦地打打闹闹,会欢快而洒脱地跳上单车一路飞奔,会在阳光下的操场朝楼上大喊着喜欢的人的名字,会在瓢泼大雨里浑身精湿地追逐着篮球。他们的笑脸和忧愁都是青春岁月最深沉的印记,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牵扯着女孩子们多情的目光——尽管她们也会装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板着脸说“讨厌”。

 

真正的精英都是从“中等偏下”里诞生的。

 

因为精英不能够把全部时间都放在做习题上,我们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这个时代是因我们这些人而定义了复合型人才的标准。

 

但让我困惑了一整个学生时代的问题在于:精英也要考试,精英也得接着念书,精英也是人啊!

 

我一个没怎么念过书的阿姨说:“小马仔儿,现在考多少分,将来挣多少钱啊”!

 

根据我的研究,小学、初中和高中,每几年换个学校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把学生分等。等级让人便于管理,就像动物园,铁笼子上都有个大牌子,“纲目科属种”清清楚楚。锦鸡尾巴再长不会长成孔雀,鸵鸟再扑腾也变不了天鹅。

 

见着小孩,大人一定会问,哪学校啊?

 

然后是——考多少名啊?

 

就像看见鱼虾螃蟹,都先问,是活的吗?

 

然后才是——这多少钱一斤啊?

 

虽然我很鄙视这种歧视,但是也一样不能免俗。因为总要有个方式把人归类,不是这个就是那个,而人总是生来不平等。

 

这种情况在我上了大学后终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我欣喜地发现,分类的方式不再是“优良中差”、及格不及格,而变成了有对象的和没有对象的。

 

但是在我们那个年代,没多少人有机会念大学。

 

要上大学就意味着必须先上重点高中,上重点高中就意味着必须初中就要摆脱中等偏下的社会地位成为“好学生”,所以对于孩子们来说,初三毕业的时候就相当于已经提前宣判。

 

我的故事就从宣判开始。

 

《把那个球投进去》

 

下一集 多少钱也比让人打死强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