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生活强奸之后
(2008-08-25 21:52:19)
标签:
黄瓜周耀武电影娱乐 |
最近患了感冒,鼻塞严重得很,辗转反侧之后依旧难过,收到周耀武选送威尼斯电影节的样片《黄瓜》,就这么病恹恹地躺在床上看了。其实这个时候应该看热闹一些的片子,让自己大汗淋漓,结果选了这种冷门,整部片子宛如一张绷在绣花架上的本就做工不够精致的绸面子,被人拿把剪刀戳出一个个洞来,最后支离破碎。
可能大多数电影处女作都会忍不住动一下禁区,比如性与死亡,对于生存的绝望,把目光尽可能对准悲怆的那个点,不能说是刻意,但肯定有出格的行径在。《黄瓜》的聚集在城市讨生活的底层人身上,这应该是电影人自己所了解的环境,他洞悉其中的苦闷,并试着走极端,数新手都爱走的极端。看这部电影,我邀父亲共赏,他老人家很喜欢张艺谋,但是我不清楚他对贾樟柯与蔡明亮的看法,很顺手地就拿《黄瓜》做了试探,因为独立电影的格调大抵如此,只是制作用心程度上的差别而已。果然老爸很不喜欢,他觉得沉闷而零散,认为涉猎都市“下里巴人”的题材特别难拍,最好的作品是《有话好好说》,所幸弄个农村片说不定又能出效果。我当然明白兼于人文层次上的距离,《黄瓜》显得简单直白,后者自然圆熟而且懂得把握平衡度,可是这么残忍地剥蚀掉理想表面,让愤怒横冲直撞的作品,只有新人才有这般勇气。同时,亦默默在心底冷笑,老人家还没看过崔子恩的片子,否则估计会更加抓狂。
其实北京对我来讲是个陌生的城市,我不清楚现在北京的天桥下中年人跳交际舞是不是还会放《渴望》的音乐,那个情景总让人不自觉得联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交谊舞盛行的时节,事实上这样的风格亦恰好略有那么一丁点怀旧的成份在,贾樟柯也是利用人生活质量的档次来唤醒现代都市人的怀旧意识,随后把这定位为艰苦与尴尬。《黄瓜》的走向与意图非常清晰,对整个社会酿造的阴暗氛围已感到某种窒息,善良已不再是幸福保障,挣扎在边缘的人总归是很有戏剧性的,你会觉得夸张,却没办法反驳说它从来没发生过。看到水果摊老板四处逃窜,以避城管追捕的辰光,我记起常去的音像店旁边亦摆了这样的摊子,每回城管突袭,音像店老板便愤愤不平地拿出钱来把摊上的水果全买去,边把摊子端进店来边骂娘:“他敢抓,我就来买!本来就是下岗的,还让不让人吃饭啦?!”这样活生生的例子,不得不让我掂量《黄瓜》的份量。
尽管片子因为种种原因,拍得有些粗糙,在艺术表现上并未推陈出新,但是《黄瓜》令我看中的是诚意。手法上的稚嫩并不影响其尖锐的整体效果。要说遗憾的地方确是有的,比如下岗中年男子的演员显然还是表演有些过,与电影格调不搭,一上来就是话剧演员的范儿,可能用非专业演员来拍更好一些。对话还是不够“写实”,一些场景里戏味太浓并不是好事,尤其是要走贾樟柯路线的片子,煽情还得要些更高明的技巧才好,当然,失意的年轻编剧在车轨上给家人朋友打电话那场戏还是极好,尽管家乡话有点儿听不懂,但是悲凉与绝望的味道释放得相当足,又不显唐突,该收的地方也收得牢。
很久以前认得周耀武,却一直未曾与之深交,直到在《黄瓜》完成之前,他在博客上写的一篇文章引起我的注意,他说“看看我们的电影作品,有多少是在拍同性恋的?有多少是在拍小偷的?有多少是在拍妓女的?有多少是在拍警察的?有多少是在拍杀人犯的?有多少是在拍大盗的?有多少在拍黑社会的?更有多少是在拍鬼魂的?这些创作者真的了解同性恋、妓女、小偷、警察、杀人犯、黑社会、大盗还有冤鬼吗?”
看到这样率性的表述,我突然对这位素昧平生的电影青年有了印象,于是偷偷关注他的博客,巧的是他与我在一个聊天群里,这才算有了君子之交,在一众致力于电影事业的网友当中,周耀武是头一次十月怀孕并顺利分娩。我通常都爱给他们泼冷水,一是自己吃不着的葡萄永远是酸的,其次我觉得这些人很难面对失败,真正有才华的又实在很少。不过周耀武跨出了这一步,我希望不是沿着老贾的路去走,毕竟武林高手都是要有独门秘笈的。我写不来所谓的“影评”,更没办法接受“太监”称号,只得借此篇献给周耀武导演,祝他今后一切顺利,即便后来脱离了普通人,当初理想实现起来统统变味,起码有片子拍,就是好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