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双悬念

(2008-06-02 22:33:06)
标签:

电影

琴谜变奏曲

趣味游戏

娱乐

《琴谜变奏曲》

双悬念《琴谜变奏曲》的特别之处在于,仇恨被一块清爽柔软的白布盖住了,所以它潜伏在阳光下,暗自涌动。梅兰妮孩童时代的出场便是神经质的优雅,偏执的自尊,以及被悄悄切碎的傲慢。她的仇恨像一潭宁静的湖,深处汹涌澎湃,却硬是撑住不动,一动不动,缓慢地推动,用细节,精心描绘的细节来毁灭。恨得极度恐怖,却又那样甜美。

我觉得法国人拍电影,大半都能搭配出一段精悍轻快的小诗来,《琴》亦算一部吧。梅兰妮的那种冷漠会被人误以为是纤细,她金发碧眼,脾气温和得教人毫无防备,恶毒只有在不经意的间隙方才流露出来,带了周身的失败气味走出考场,手指划过供练习用的钢琴边缘,然后狠狠地关上琴盖,练琴的孩子差点被折断十指,她的那种恨后来果真汇聚成某种使命,只是为了一个签名,一种莫须有的耻辱。这样心密如织的女人,报复方式自然亦是细水长流的,模糊的设局,沉默地下套,像羊羔主动献身给豺狼,一切在无言中推进,当所有人的情感均在悄悄质变的辰光,到最后居然辩不清仇恨的真伪。

钟意这样的暗涌,是因为它遮掩的情调,刻意封闭住的悲喜,充满诱惑,教人欲罢不能,想看看梅兰妮整洁安详的外表下涌动怎样的心绪,复仇结果又会是怎样,我们翘首以待。然而故事却是那么样忧伤、明净,渗进了无数孤寂迷人的汽泡,宛如一支金黄色香槟,盛在高脚杯里等待我们的啜饮,你不会跟着流眼泪,只是被这暗流击中,甚至到最后都感觉不出它的残酷。或者是性格过份娇贵敏感,反而折损了复仇的力量,所以结局举重若轻,不表现绝望,反倒让人自然而然地计算起两个女人得失的占比来。

 

《趣味游戏》

双悬念真实不是电影,电影不是真实,哪怕是纪录片,也不可能做到完全的真实。我们所谓还原的真实,多少总要掺杂进想像的成份。所以《趣味游戏》告诉我们这样一种真实,当一幕悲剧发生的时候,不要指望英雄抑或奇迹巧合,它只是朝着更残酷的结果层层推进,逃亡的侥幸程度不亚于中六合彩。我相信这才是迈克尔·哈内克的本意,他只是用恐怖片的手法去诠释这样一种情况,当灭门惨案发生以后,以供辞与注定的结果作基础,加入戏剧性的情节,把它们变成胶片。

1997年迈克尔这样干了一次,被许多人讲那是“深刻”,我没看过这个版本,但是丝毫不影响观影感受。听说有人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把碟掰碎了,因为觉得那不是一部属于这个时代的电影,我想那是因为它没有出现我们希望看到的那些死里逃生,最后快意恩仇的桥段,而是从头到尾都在戏弄我们,揭露我们看恐怖片时惯有的那些小毛病。我不喜欢这种挑逗,所以坚持认为迈克尔制造了有史以来最无聊的长镜头,其目的很可能仅仅是为了让片中两位主角过过戏瘾,他用镜头挡住最关键的那些画面,制造充满想像力与隔离感的恐怖景像。

因此,倘若有观众会为片中那个倒带镜头竖起中指,我丝毫都不会觉得奇怪。如果有人跑过来跟我讲:“这部《趣味游戏》真地好深刻。”我也一定会报以冷笑。假如讲精神病患者制造血案就叫深刻,那么西区柯克不早就拿到奥斯卡了?不要以为抬出两只面容斯文漂亮的白衣天使,给他们放入了恶魔的心脏就叫创意,我承认那是两个非常讨人喜欢的神经病,那种扭曲的魅力挺致命,可那又怎么样?难道请来纳奥米·沃茨不是为了秀身材才做女主角的?总之,当一部电影的全部意图统统被料准猜透,该摆的噱头又摆足了,你甚至可以趁那些无聊长镜移来移去的间中去喝口水,上个厕所,只是为了等待在最后二十分钟内堕入深渊。

记住,没有什么救命稻草,恶有恶报,甚至喜忧参半的未来。要说它有悬念,就是导演对观众看片反应的揣度,他想得到什么回报,我太清楚了,清楚到决意不给他半句好话!不管怎样,我还是要坦白,当初买这部碟,完全是被封面上那两个雪白的帅哥吸引牢的缘故,后来看了才发现其中一个并不是那么帅,还是倒挂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独爱柳下惠
后一篇:自嘲的勇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