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心若刀绞,面似蜜糖
(2007-03-18 10:21:36)
一直对许鞍华无甚感觉,像《半生缘》这样的,怎么看怎么有些不入骨的浮浅。《男人四十》前半截真叫好,后半截从《赤壁赋》开始便矫情起来,有得让人挑刺了。所以《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刚刚看个开头的辰光,我便挑剔,比方讲斯琴高娃的壮硕身材压根儿与上海人不靠谱,后来才晓得原来人物是东北过来的“移民”,这才体会到她的妙处。不是所有老龄的女演员都必须具备海伦·米勒的优雅,我个人更趋向于一种返璞归真式的单纯,比如朱迪·丹奇那样的,有喜感,又很稚气。斯琴高娃亦是一样的,年轻时显老辣劲儿,后来果真老了老了反而孩子气了,眼神儿都是拼命压住沧桑后颇执拗的模样,教人又爱又叹。
电影是讲一个临近老年的妇女所经历的一系列伤心事,画面大红大绿煞是娇艳,情节也蛮幽默,将姨妈的欢乐放大,扭典夸张她的不幸,有些以喜见悲的味道。姨妈养了许多鸟儿,就跟她邻居养猫是一个道理,统统寂寞,需要伴侣,她的善良导致直接的意乱情迷,被骗去全部积蓄,明明沮丧绝望,她亦是矛盾复杂的情绪,既没有北方人的大情大性,又欠缺上海人的世故精明。两个不同的地方融会给姨妈造成极端的困惑,她既无法理解自己因隐侧之心而收留的外地打工妹骇人的赚钱之道,亦不能变得跟当地人一般防范严谨,懂得自保。姨妈经历那么多年,只学到背后嚼舌根的妇人之乐,她几近痴傻的行为教人哭笑不得。何况姨妈心气儿又高得像山峰,保留着传统英式英语的腔调,不管自己过不过时,然而被潘知常一而再哄骗的关头,却不自觉得落入陷阱,依旧是享乐表情。
尽管我纠结于周润发的港式普通话,然而看他与斯琴高娃穿着金丝银缕的戏服唱京剧那一组镜头,却是成功演绎出了一派虚幻奢靡的美景,这粉饰繁华恰恰是姨妈的故梦,被那么样啼笑皆非的方式烘托出来了。姨妈的生活后来倒底还是无法拒绝现实入侵,确切的讲她从未被现实呵护过,环境就如她穿上身的那件连体泳衣,一落水便褪了颜色,游过之处均染得绯红,这种无奈的生活体会贯穿全片,像钢刺一般扎在那里固定住其悲凉的基调。所以之后哪怕有诸多荒唐好笑的事体发生,观众心里亦是酸酸的。经年过往,外甥都已到了发育变声期,姨妈回到鞍山,拖着老迈的身体替人看鞋摊,她嚼着大馒头,面上风霜扑盖,没有歇斯底里的怨哀,却胜过泪珠儿无数呵!

其余教人唏嘘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卢燕扮的那爱窥人隐私的邻居,终年手里抱着宠物猫,眉眼儿间的狭促猜疑是地道的上海风情。巧的是,她那只宠物猫的名字,与一个女孩同名,都唤作飞飞。最末我亦清楚了这其中的联系,均是排挤孤独时的相互利用,到后来却变成生死相依的伴侣。猫咪飞飞失踪后,主人也郁郁而终,女孩将她患痴呆症的外婆送去养老院,她心底是爱是恨恐难分清,明白的却是她从此要一个人了。电影高潮实则便是那一连串的告别所堆就,儒雅的“拆白党”潘知常与姨妈那床边缠绵的告别,飞飞学着《欲望号街车》的模样骗外婆上了去养老院的车,邻居与猫的死亡。三处异样离伤有相同的茫然,生存支柱之渺小、微妙,细究之下竟残忍得紧。
原来许鞍华是可以心若刀绞,面似蜜糖的,就跟年少时爱黑衣素裙显青春,那是因为快乐太满怕受不住,愈老却愈要追求色彩斑斓的效果,才能多少冲淡灰暗的处境。斯琴高娃是摸通了《姨妈》所有的经脉,便可以那么样敏锐地表演,给片子画上完美的起点与终点。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