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与不诗之间

(2006-09-29 14:51:53)
     许久不曾念诗,听闻有个叫赵丽华的女诗人写了几首比较另类的诗,于是网络里又开始了大规模的批判和拥护。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人道文人相轻,特别是同行之间更是明争暗斗,背地里互嘲,然而这一回例外。诗人们都难得的团结起来,向非诗人反击。我看了几篇他们的战斗檄文,那些对赵丽华的诗极尽讥讽的篇章都是调侃取乐为主,其实可能他们自己都应该只是想找个炮灰耍一下,更可悲的是反击的诗人们居然没几个写出拿得上台面的文章来,原以为诗人应该是更懂诗的,如果真是认可了赵丽华的作品,应该是将她诗的优处拿出来加以论证反驳,而不是变作逞囗舌之能,反过来攻击别人。
     这些文章里头,大约唯有邵风华写的还算是有理有据一些,将诗歌的文学意义,现代诗与古体诗的比较,都加入了个人化的理解。虽然还是有义愤的地方,但是也总算不失诗人的风骨,落句还是掷地有声的。其实我也是不懂诗的人,特别是现代诗,在我的印象里,古诗词讲究韵律平仄,日本的诽句亦是看重颂读时的顿挫和流畅性,国外的诗词在每句末尾也是讲究吐音一致的,就像歌词一般。国内的现代诗好似并不讲究这些,记得有个人讲过读中国的现代诗不能念出来,只能看。我在想,那诗还有什么意义?语言的魅力又到了哪里?
     一旦没有了规律约束,所有人都可以变成诗人,大约这便是诗的悲哀之处。反正没有了格律,随便写都可以,这一条底线一旦被冲破,文化的灾难便来了。古诗词是作为中国文化特色保留下来的,也是中国语言魅力的呈现,我个人相当反感如今国人将西方的文体拿来作诗,各国语言的囗音和念腔都不一样,讲究的格式也是不同的,像莎翁的戏剧台词为何英国人念来便很有力量,翻译成中文总会失了味道。那是因为念白方式变掉了,里边的平仄也变掉了,怎么可能再回复原汁原味?
     古诗词格律限制很多,这也是诗体现文学价值的地方。拿《红楼梦》中菊花社作诗为例,末字必要是“门盆痕魂昏”,几位才女都能将有限的几个汉字作出千姿百态的诗文来。我猜想若现代诗也必须要讲究那样的东西,好多诗人都要去上吊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于我这样的诗盲来讲,诗是一种崇高的文学种类,断句和韵味都有讲究,只是我体会不到真正的妙处来。
     但是面对这场“倒现代诗”的“运动”,以我肤浅的眼光来看,有两个地方相当不明白,一是为何中国的现代诗已经完全没有任何格式讲究,也忽视了中文字的妙处,一味让它们都看上去像是外国诗的翻译作品?二是诗是否就要简练语言?而现代诗的特色是否非要像国外的诗一般简练语言,而非像中国古诗词那样只寥寥数句却回味无穷?说到简练语言,难道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还不够简练?白话文是否存在可以简化的余地?古文可以一字一意,白话文却不然,难道说非要让一个身高一米五五的矮个子去蓝球队做前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