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4:民族工艺展

标签:
上海博物馆民族工艺品旅游 |
分类: 摄影见闻 |
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位于上海市河南南路延安东路口。1950年筹建,1952年12月开放。当时馆址在南京西路原跑马总会,1959年迁今址。
上海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分别设中国青铜器、中国陶瓷器、中国绘画、古代雕刻、历代印章、历代货币、明清家具、民族工艺等陈列室,其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该馆的“上海博物馆珍藏青铜器展览”、“六千年的中国艺术展览”、“上海博物馆珍藏瓷器展览”、“明清书法展览”、“扬州八怪展览”、“明末文人书斋展览”等曾到香港和日本、美国展出。

上海博物馆新馆于1993年8月开工,1996年10月12日全面建成开放。该馆的建筑结构为地下二层,地上五层,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建筑高度29.5米,象征“天圆地方”的圆顶方体基座构成了新馆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整个建筑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地融为一体,在世界博物馆之林独树一帜。新的上海博物馆设有十一个专馆,三个展览厅。目前它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八方来客。
上海博物馆拥有一批文物鉴定、保护、陈列和考古的高级研究专家,有一百二十多种学术性出版物。上海博物馆还拥有艺术、历史类藏书量达二十多万册的现代化图书馆。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华夏的文化与文明。在工艺美术的发明和发展上,各个民族取长补短,彼此融合,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呈现出纷繁绚丽的色彩。这些色彩绚丽、巧思独具的卓越创造,表现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园中的奇葩。
光辉璀璨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相互融会、共同创造的。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文化。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馆内暖色的基调,新颖别致的陈列设计、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工艺品,仿佛使人进入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百花园中,并感受到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其乐融融的氛围。在700多平方米的展馆内,集中陈列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工艺、染织绣、金属工艺、雕刻品、陶器、漆器、藤竹编和面具艺术等近600件。表现了少数民族工艺品绚丽纷繁、巧思独具的奇异风格。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55种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一起组成灿烂中华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多姿多彩的民间工艺,它们汇聚在一起,会有多么壮观,多么绚丽,多么迷人,就可想而知了。我们可以实事求是地充满自豪地说,中国民族工艺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形式最多样、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宝库。民族工艺有很突出和很广泛的实用性,它在饮食、节日、服饰、乐器和建筑中被普遍应用。
清代
臧族忿怒文珠婆金铜像
许多少数民族酷爱金银铜等金属工艺,制作技巧有锤花、錾花、刻花、镂花、绞花以及鎏金银等。维吾尔族的铜器纹饰精细,民族的艺术特征浓郁奇丽;藏族金属工艺主要表现在佛教密宗造像精壮的特色;傣族的银器雕刻繁密,风格秀雅。不少民族中盛行银饰,每一种银饰均有不同的花式纹样,苗族妇女节日盛装中佩戴的银饰,更是华贵璀璨。
少数民族的生活用品几乎都有雕刻装饰。雕刻工艺品主要有竹,木、牙、角、石、骨雕等。大多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分别用雕、凿、削、磨、压等工艺制作,其中竹木雕刻最普及。黎族骨刻发簪和苗族、侗族的牛角雕刻品也相当杰出。
苗族头部装饰与披肩
您了解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的品种类型、艺术价值和制作特色吗?!
中国少数民族为生活和审美需要,就地取材,自己创作、生产并使用、欣赏的手工艺。简称民族手工艺。在欧美国家,称少数民族手工艺为部落手工艺(tribal
arts & crafts)。
品类:少数民族手工艺的品类很多,主要有织锦,如壮锦、瑶锦、黎锦、傣锦、藏族氆氇;刺绣,如苗、瑶、维吾尔等族刺绣,挑花;印染,如苗族蜡染、维吾尔族彩印花布;地毯,维吾尔族和藏族地毯、维吾尔族花毡;雕塑,如蒙古族骨雕和角雕、赫哲族和鄂伦春族桦树皮雕刻、藏族酥油塑;编织,如苗族竹编、蒙古族哲里木柳编;漆器,如族漆器;编结,如朝鲜族勾针编结;金属工艺,如蒙古族铜制品、少数民族首饰和刀具等。
特色:少数民族手工艺的特色主要是:①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的竹、藤、皮革、棉布、木材等丰富资源,以手工劳动为主,使用简单的工具及简易的工艺技法。蒙古族以当地的牛角、骆驼骨、牛骨为原料,雕刻成花瓶、圆雕人物和日用器物。维吾尔族采用当地的葫芦制成各种壶、盒、罐、碗等,用于汲水和盛放油、粮食、调料、烟叶、药物等,并在葫芦上雕刻花卉、禽兽等图案,再涂擦烟灰使图案呈现黑色,最后上油光亮。贵州等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以竹、藤、槟榔叶等编织成篮、碗、饭盒、钵、罐、酒具等。有的藤编将一根藤条破成
4股后编织,质地细密;有的外涂以漆,不渗水。②以实用为主,并将实用和美观完美地结合起来。新疆因冬季较长,所以维吾尔族对皮帽、毡帽特别重视,并饰以刺绣。蒙古族的皮靴上镶制彩色皮革图案,称为镶云靴,是骑马、放牧、挤奶时所必须穿用的。刀具是藏族、蒙古族的日常生活用品。刀柄用铜、银等制成,上面以宝石、牛骨、玉石、珊瑚等镶嵌图案;刀鞘由皮革、铜、牛角等制成,并在上面雕镂、錾刻图案。③充分反映出各少数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思想感情、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壮族姑娘用花布、绸缎等缝制成圆、方、多角形的绣球,内填棉籽、豆、小米等,上有五彩绸带,下系丝线流苏,在赶歌圩时,便将绣球抛给意中人,作为定情的信物。苗族、侗族妇女在年节、婚嫁时喜爱佩戴首饰,有凤簪、银梳、项链、铃铛、银冠、戒指、项圈等。新疆维吾尔族人民喜爱头戴绣花帽,妇女头披纱巾。维吾尔族等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用的铜制的汲水壶、洗手壶和接水盆,上面錾刻精细的图案,成为独特的手工艺品。木雕、皮革制成的面具是藏族、苗族、布依族人民宗教舞蹈的道具。④艺术风格简练、粗犷、豪放;图案装饰性强,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很多图案和色彩都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新疆维吾尔族花毡上的羊角、鹿角等图案,印染和织毯、绣花帽的石榴、葡萄等图案,都反映了游牧生活和当地的特产。新月和星辰是伊斯兰教的象征,寓意光明和幸运,是维吾尔族手工艺常用的图案。绿色是伊斯兰教尊崇的色彩,寓意吉祥、繁荣,也是美丽富饶的绿洲和牧场的象征,是维吾尔族手工艺常用的色彩。
陶器、漆器、藤竹编都是质朴简洁的手工艺品,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风格。傣族利用传统泥条盘筑法制成的陶器形体古朴;藏族描金彩绘漆器庄重华丽;彝族漆器造型朴质,色彩明快;毛南族、瑶族的竹编斗笠纤细精巧。








少数民族的文艺和宗教活动中,常使用造型夸张,色彩浓重的各种面具。贵州木雕傩戏面具有“正神”,“凶神”,“世俗人物”三类;木雕彩绘的“地戏”面具多表现历史上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而藏族彩漆面具以鬼神、兽面为主,是宗教活动中的跳神道具。
上海博物馆是中国全国性艺术博物馆。位于上海市河南南路延安东路口。1950年筹建,1952年12月开放。当时馆址在南京西路原跑马总会,1959年迁今址。
该馆珍藏历史艺术文物
在1万余件的书画中,早期的有晋王献之鸭头丸帖卷、唐怀素苦荀帖卷、唐高闲千字文卷、唐孙位高逸图卷及五代董源夏山图卷等。宋代有赵佶柳鸦芦雁图卷及千字文卷、苏轼与谢民师论文卷、黄庭坚华严疏卷、米芾多景楼诗册、郭熙幽谷图轴、马远雪屐观梅轴、李迪花鸟轴等。元代有王蒙青卞隐居图轴、吴镇渔父图卷、赵孟頫洞庭东山图轴、倪瓒渔庄秋霁图轴和六君子图轴等。至于明清书画家的作品,既精湛且富有系统、代表性画家的卷轴,都在数十件以上,是江南书画汇集的所在,也是馆藏的重要特色。钱币的收藏,最有规模。明清流派篆刻印章的收藏,居全国博物馆首位。在考古发掘品中,以大宗的良渚文化玉礼器最具特色。
上海博物馆之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展——
上海博物馆编著有图册《上海博物馆藏画》、《上海博物馆藏青铜器》、《上海博物馆藏陶瓷器》、《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藏印》、《上海博物馆藏明清法书》、《明成化说唱本》以及其他专题图册等数十种。年刊为《上海博物馆集刊》。图为本人当时购阅的《上海博物馆导览》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