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集<疼与痛>李少君老师的序
(2009-12-09 19:13:56)
标签:
杂谈 |
这本散文诗是东莞文学艺术丛书的一本,我这本是散文诗,收录近五年写的散文诗,感谢李少君老师的序
郑小琼:作为一个诗人的多重含义
李少君
郑小琼一般被认为是“底层诗人”、“打工诗人”的代表,虽然读过她诗歌的人都清楚,她的写作路子非常开阔,内容广泛,题材多样,语言也精粹,富于张力,整体来说她的诗歌在年轻一代诗人中充满丰富性,远不是用一个简单的符号化的概念就能概括的,但我还是非常有兴趣地想探讨一下:郑小琼,一个真正的出生底层的女性诗人,而且如此年轻,为何能在我们这个时代充当一个多重身份标志的代表性诗人,比如无论是80后诗人的概念,底层或打工诗人的概念,抑或女性诗人的概念,如今都喜欢把她拉进去,把她作为代表性诗人来加以分析。这倒是值得不仅仅从文学的角度,也值得从社会学角度加以分析讨论的。
首先,在我看来,当代汉语诗歌如果从朦胧诗算起,其实是一个从上而下的过程,一小批高干高知子弟得益于文化专制与垄断,比较早地接触到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读了所谓的“灰皮书”,向其学习模仿后———而且可能是断章取义的学习,引进至中国语境,没想到给封闭已久的沉闷空间打开了一扇窗口,朦胧诗迅速引起轩然大波,产生广泛影响。但是,这种表面的热闹其实是隐含危机的,具有泡沫化的特征,因为这种自上而下的示范性创作类同于精英号召或领导指示,其实并不一定有什么民意或民众基础,为什么“朦胧诗”被认为“朦胧”,其实说的是这种诗歌并没有广泛的市场和心理需求及基础,并不能真正打动普通民众的心灵,深入他们的内心深处。这种震动的情况只不过类似于,因为相信这些高干高知子弟们是见多识广的,他们说的东西可能是好东西,再加上专家们善意地扶持和评论,人们才勉勉强强先接受下来,但其实不一定经得起时间考验,其实可能只具有时代价值而没有真正的艺术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最近有年轻一代学者指出:其实是出于一种急切的现代化的愿望,人们将先锋小说过早经典化,但现在看来却有些承受不起。我觉得,朦胧诗的情况也完全类似,以至一个海子出来后,仅仅二十多年,朦胧诗都似乎有被遗忘和遮盖的迹象。
但朦胧诗毕竟开了一个头,从此,新诗不断下行,随着社会稳定带来的教育普及,新诗向中国的最基层滲透。虽然至第三代(含60后),当代汉语诗歌仍然具有精英化特征,以学院体制完成启蒙任务。按当时的说法,是“补课”。第三代诗人主要由中国各地大学的诗歌骨干构成。但比起初期只有一个北京中心,当代诗歌开始呈现多个中心的局面,地方性诗歌开始起主导作用,比如四川等地。但是,新诗真正被广泛接受,我觉得是只有到了21世纪初才发生,即70后、80后产生后,才比较彻底地完成其中国化、草根化过程,新诗才开始成为中国年轻一代的真实心理需要与精神追求,成为一个自下而上、逐步升华提高的过程。
这个过程还是一个激烈竞争、相互融化吸收、不断淘汰的过程,在这样的基础上,被逐渐得当公认和接受的具有独特天赋的个性化诗人和具有融合能力的优秀诗人脱颖而出,并得到广泛传播。而在我看来,新诗的真正希望正在这里,可以断言,当代汉语诗歌开始进入一种自然生长自由竞争相互融汇的良性状态。只有这样产生的诗人与诗歌才是真正经得起时代与历史考验的。
我个人将这一现象和潮流命名为“草根性”:一种自由、自然、自发的诗歌写作出现了,一种日常化的深入普通人生活和心灵深处的诗歌写作出现了,一种由天空而来的诗歌终于接地气了。在我看来,“草根性”具有这么几层意义:一、由于教育的普及,为文化民主化创造契机,这一次的诗歌浪潮是从下而上的,具有更扎实的基础,大量底层诗人甚至农民诗人、打工诗人出现可说明这一点。新诗历经90年,终于深入中国最底层;二、网络及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为诗歌的自由创造与传播奠定技术条件,开辟一个更大的平台。在理论上,一个身处边缘乡村的诗人和北京、上海、纽约的诗人可以接收同样多的信息和观念,进行同样多的诗歌交流,并且,优秀的诗歌也可以在一夜之间传遍全世界;三、新诗90年,也是一个不断积累发展的过程,思想上技巧上都有明显变革,再加上开放与全球化背景,当代汉语诗歌在短短30年中大量吸收消化了中国古典诗歌、西方现代诗歌、前60年新诗三大传统,到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定会有一批突出的诗人横空出世。这几乎与盛唐初期极其相似,一批具有“布衣感”的贫寒之士,借助唐代的开放氛围和上升气势,积极进取,共同开创了盛唐气象,林庚先生因此称盛唐诗歌为“寒士文学”。
郑小琼的出现,几乎就是这一诗歌潮流与现象的一个具体例子和注脚。郑小琼出身于偏僻地域,却得益于时代开放,能完成和大城市同龄人同样的诗歌启蒙与诗歌教育,接触并学习经典。后来她碾转于异乡,在工业化最迅速的珠江三角洲经历时代风雨的洗礼与个人痛苦感受的抽打沉淀,完成了人生阅历与社会经验的积累,领悟和思考一系列或细微或重大的生活和心理问题。于是,众多外在条件和因素刺激她的灵感和写作欲望,她的天赋与才气得到激发,一写诗,就一发不可收拾,也立即得到诗歌同仁的关注与扶持。再由于网络,她的诗歌获得广泛传播,最后也被主流诗歌界接受。
郑小琼的迅速崛起一度被视为“郑小琼现象”,很多人会强调其底层身份或打工背景,强调由于贫富两极分化,人们开始关注“底层”,并更多地把她作为一个“社会学文本”。我承认郑小琼突然被广泛关注也许有一部分这方面的原因,但我整体其实是不太同意这样的论调的。我倒觉得更应该关注的是其文学价值。郑小琼诗歌里表现的丰富性,细腻的女性情感以及其长诗写作的激情与技巧,不仅在当代女诗人中,就是和前几代女诗人相比,都是非常突出的,也更具有史诗感。她的崛起,与其说因为她身份,勿宁说是因为她才气逼人,一出手就让人们惊叹,再考虑其出身及起步不易,因而给予了高度评价,给了她一个远远超出其他同龄人的认可和地位。我觉得,这也许才是最根本的:只有自由生长并经过真正的激烈竞争后获得的承认,才是基础牢固的。如果只是因为天然占据一个高的起点与位置,即使短暂地获得声誉,也是靠不住的。郑小琼的情况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她是当代年轻女诗人中,难得地获得了学院、官方和民间乃至普通底层民众较为普遍认同的一个。因此几乎也可以断言,她的诗歌生命力会更为长久和持续。
这本书是郑小琼的散文诗集,同样地是才气洋溢,情感丰富,内里深沉蕴蓄,和她的诗歌同样出色。而且,据我所知,郑小琼的文学素养非常全面,她的散文创作也出类拔萃。这些,从另一侧面证明了一个优秀诗人所具有和包含的内在素质。因此,关于其散文诗创作的艺术特点和成就,其实已无需我再多废话,读者们一定会有自己的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