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真
曙光这样的“技术驱动消费型”企业,它们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产业领导者的基因,需要整合行业的资源成就霸业,而且它们别无选择
近日,在德国汉堡公布的第35届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强排行榜中,中国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的“星云”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排名第二,创造了中国高性能计算机全球排名的最好成绩,这也是中国首台实测性能超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从学生时代一直到步入而立之年,很多人都在曙光公司的光环下成长。它一直是中国最高科技成就代表性公司,是中国科技领先世界的希望之星。但我们并不知道的是,就是这家在国际技术舞台表现如此耀眼的公司,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却只能说乏善可陈。
在这个高科技的顶级领域,技术超前一点是合理的。在中国往往是硬件带动软件向前发展,机器带动应用向前发展。而曙光这家国家级技术公司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国家“863”计划重大科研成果的转化。也正是因为公司的这个定位,它把精力放在了研究服务器如何跑得更快上。机器跑得再快,但没有人需要,那这有什么意义呢?曙光其实应该是一个“技术驱动消费”的产业领导者角色。它的定位应该是在不断的把技术推向下一个阶段的同时,还要有意识的不断引导着整个市场消费它的新产品。从这个角度来看,曙光的高性能计算机不是超前的问题,而是供需脱节的问题了。
曙光已经扛起了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大旗,但是它却并没有能够担负起整合整个产业的责任,更没有发挥出其在整合中的核心角色。与其他产品相比,高性能计算机除了拥有极高的技术含量之外,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集成电路、操作系统、安全设备、应用软件、交换设备、存储等等,任何一环的薄弱都可能导致整体竞争力不足。而这要求曙光必须要围绕自己的硬件优势构建出一个生态系统,特别是弥补缺乏应用软件的核心短板。纵观它的竞争对手:支持起IBM服务器产品的是它漫长的产品线和世界第二大软件公司的市场地位;HP服务器业务背后也站立着超过世界500强门槛的专业技术与服务部门;Dell服务器与前两者市场地位有差距也恰恰体现在它在软件和服务领域的落后。而国内做的比较好的曙光的竞争对手浪潮,在它的服务器业务之外,还有另外一家支持服务器业务的上市公司浪潮软件。而曙光虽然也在口口声声强调着软件应用的重要性,却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死守着硬件不肯或难以转型。
甚至一定程度上,这种“技术驱动消费型”企业建立起一套生态系统比技术的先进更加重要。迄今为止,人们仍在质疑英特尔的X86架构是否是最有效率的架构,人们同样也在质疑微软的Windows正在变得越来越臃肿。但这丝毫并不影响这两家盟友依然主宰当今PC市场的现状。而曙光除了要和英特尔和微软这样的软硬件巨头搞好关系之外,还要和更多更多的应用商建立合作,以维持硬件运转的有效率,这其实是一个更大的生态系统,同样也意味着更大的市场机会。但我们遗憾的看到,曙光不但没有尽到产业领导者该尽的一份责任,甚至它根本就没有把自己作为产业领导者来看待。
联想、方正可能会遭遇失败,海尔、TCL正被国外巨头们夹击,但它们并不值得我们给予过度关注,因为它们从来都没有能力成为影响未来的一极,更不具备建立和主导一个产业和一个庞大生态系统的能力。但曙光这样的“技术驱动消费型”企业不同,它们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产业领导者的基因,需要整合行业的资源成就霸业,而且它们别无选择。如果成功了,那就会成为产业领导者,如果失败了,那就注定会被边缘化,被排挤出市场。曙光公司在过去主动放弃了这样的优势与地位,值得我们扼腕叹息,我们也希望它能在未来的日子里亡羊补牢,建立与自己声誉匹配的市场地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