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提到大运河,时常觉得就在通州,其实通州只是一段,42公里长。在运河文化广场,看地图的雕刻,就能看出运河的走向。在北京,也不仅仅是通州有运河哦!
初冬季节,穿上卫衣,背上小包,到昌平的白浮泉寻找下大运河的北段上游水源。
从大巴车上下来,到了公园门口,问哪里是白浮泉的遗址,没有人知道,一直问到几个当地百姓,才告知是在一个庙的地方,顺着这条路一直向西北走就是了!
沿着运河边的路一直走,呼吸到湿润的空气,有点大运河森林公园的味道,不同的是,这个沿河公园的树龄更小一些,看着不那么茂密,在秋风中,略显萧瑟。
经过一条小路时,不知道什么时候的积水漫过了路面,一行人走在沙袋铺就的小桥,一路走,一路拍照,别有一番景致。到了桥头,向左望去,干净笔直的柏油路也是可以直通这里,我们偏偏欣赏了另外的风景。
惊喜,路边发现了一棵金黄树叶的树,旁边的树都是绿色,显得格外端庄秀丽,赶快奔过去拍照,留下秋天的倩影,因为过不了几天,将遍地枯黄,进入寒冷的冬季。
前面就是白浮泉了,不觉加快了脚步。
度假村最北头儿有一座简易的小亭,里面有一座雕刻着“白浮泉遗址”的汉白玉石碑。小亭朝东,水榭下一排九个龙头,常年喷出泉水,形成水池,池水清凉而碧绿,被青松和绿柳环抱着。小亭南侧有两块石碑,分别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运河——白浮泉遗址”和“北京文物保护单位 白浮泉遗址——九龙池”。
白浮泉遗址的石碑正面雕刻着“白浮泉遗址”,背面刻着《白浮泉遗址整修记》。
碑文如下:
昌平城东南郊有龙泉山,或曰龙山。山麓有裂隙泉,昔日出水甚旺,即《元史》河渠志之白浮泉,亦称神山泉。昌平沿山一带多有流泉,其为利之溥与历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关者,首推白浮泉。
白浮水导引入京,始于元初。时新建大都城,急需引水以济漕运,遂有通惠河之开凿,其最上源即在白浮泉。郭守敬经始其事,开渠引水,顺自然地势,西折南转,绕过沙、清二河之河谷低地,经今昆明湖之前身瓮山泊,流注大都城内积水潭。于是南来漕船可以直泊城中。今日新开京密引水渠,自白浮泉而下直至昆明湖,仍循元时故道,仅小有调整,足证当初地形勘测之精确。及至明朝,白浮引水断流,而泉水喷溥如旧。水出石雕龙口共九处,下注成池,遂有九龙泉之称。山上有元朝都龙王庙旧址,明代重建。现存大殿结构仍有元明遗制,余皆清构,均年久失修,日渐倾圮。
近年来流泉干涸,旧迹荒芜。其地已归北京市第一商业局作为职工休养处而稍有营建。因念其历史价值,更集资兴工,由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规划设计,修缮都龙王庙一如旧制,并整修九龙池,再现龙口喷水景观。既恢复其园林景色,更有利于遗址保护。另建碑亭一座,仿元代风格,以为白浮引水济运之纪念。始工于一九八九年夏,越冬而工竣。时去郭守敬倡议导引白浮泉,适届七百周年。守敬为天文历算及水利工程一代宗师,在元初新历法之制定与大都城之建设中,功勋卓著。缅怀先贤,激励来者,刻石为记,永志不忘。
一九九〇年
站在石碑前,脑海中似乎出现九龙吐水的盛景。大运河是北京的水脉,而大运河孕育的丰富遗产则是北京厚重的文脉。白浮泉,是这道文脉上的第一颗明珠。
从昌平回到通州,再漫步运河森林公园的时候,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