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老家在东北农村,妈妈描述的冷是冻伤过我的脸,庆幸没有留疤。我喜欢冬天的玻璃窗,时常伸开双手,用九鹰白骨爪的动作按在窗玻璃上的冰凌花上,十个小圆点,破坏着冰凌的天然。天天看窗户上的玻璃发呆,想象玻璃上这白色的风景是不是一座楼,或是一个人。
上小学之后,出门上学被妈妈打扮成粽子,棉袄棉裤羽绒服,活脱一只移动在雪地上的小绒球。上下学都是自己步行,一次大雪太深,没过膝盖,走一步都十分费力,到了窝风的地方,雪坚硬如冰,只好爬回家,到家之后天渐黑。忘记了爸爸妈妈当时的反应,现在老妈还在后悔没接我。上学都是自己去,没有家长接送孩子,这是童年的现实情况。
三舅妈给我织过一顶墨绿色的帽子,形状如现在帽衫自带的㡌型,附带一条围脖,连体,蜂窝针,妈妈给缝上了衬。戴上时髦又暖和,满足了八岁孩童刚刚萌发的虚荣心。曾经戴着这顶帽子与妹妹合影,在村外一个水沟子边,拍出来是林海雪原的范儿!
即使戴上妈妈手缝的棉手闷子,穿着手缝的大棉鞋,冻伤手脚也在所难免,教室很冷,火炉子时而好烧,时而冒烟。冻伤的手极痒,冻伤的脚则很疼,裂口更疼,没有什么好办法之后,我浇上了半小碗白酒,钻心的疼痛之后,冻伤神奇的好了,也未复发过。
冬天上学不喜欢值日,值日时讨厌掏炉灰,燃烧不烬的煤,浇上水冒着烟,好狼狈的样子。每天步行上下学,晴天的时候,路上无雪,风吹过些许雪面子,冻硬的千层底棉鞋,与冰硬的土路接触,嘎吱嘎吱,就这样一步一步把小学六年走完了。
初中时候开始骑车上学,不怕大雪怕小雪尤其害怕雨夹雪,路面冻成一层冰面,再飘点小清雪。一套冰面马路打造好了,骑车像上了溜冰场。那个清晨,我摔坏了家里第一辆28大飞鸽,那个清晨,同学刘宪军说他摔了十个跟头,一群残兵败将般的同学,不知道深浅的傻笑!
我骑着爸爸新买的永久自行车,戴一顶雷锋帽,围上围巾只露两只眼晴,进了教室,眼睫毛是白的,嘴巴外面的围巾也是白的。纯白带花边的睫毛膏,你值得拥有,进屋即化!这广告词怎么样?关键还免费,只要你能扛住这冷!
在覆盖冰雪的路面上骑车很省力,轻易不要踩刹车,慢慢控制速度,掌握了平衡不会摔跤。一天早晨,一个同学的自行车坏了,让我带她上学,我觉得自行车气可能不足,在家又打了些,结果打爆了车胎,只得与同学走路上学,七八里地,穿过2个自然村才到达学校,焦急、失落,大汗淋漓,全然忘记了冬天的寒冷。
初中之后,爱美之心萌发,妈妈也觉得我穿毛衣会更时髦些。买来毛线,给我织毛衣,还买了棉大衣。这些衣服相比较小学时候的棉袄棉裤来说,真是美丽而不实用,保暖性不太好。每到冬天我经常感冒,妈妈怕我耽误课,经常发着高烧,起早3点叫来赤脚医生打点滴,拔了点滴吃了饭,骑车上学去。整个初中三年级,一天工也没耽误过,一个全勤的中学生,挑战了三年的冰雪骑车。身上发着高烧,迎着东北的北风,顺着厚厚白雪压扁在路上的乡间小路,一步一步离开了这个村,走向了县城。
高中的冷不在于冰雪,而是水,冷水。整个高中三年级,学校是不提供热水的。喝冷水,冷水洗脸洗衣服,每次洗头,我都会感冒,后来干脆不洗了。回首高中三年,我为什么没搬到校外去住,跟父母商量下改善生活条件,当时也是具备这样的条件的,或许我觉得任何困难都能克服吧。一个全县的重点高中,学生的生活条件如此之差,这些年改善很大。在这艰苦的条件下,结识了很多真挚的朋友。每到发烧,莹把衣服被子都给我盖上,陪我去输液,先是到校外诊所输液,然后是在学校医务室输液,班长王占峰还去帮我提过吊瓶,回来挂在教室的窗户上,轻伤不下火线。
我的整个高中都在寒冷、感冒和失落中度过,无数次的排名,看着榜单上下落的名次而无法接受。回头看看发现,有时候自己生病是为了逃脱失败的责任,以生病为理由,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同情,说她不是不好好学习,只是身体不好罢了,这是一种厌学心理在身体上的表现。高中无休止的排名对人的打击极大,这种寒冷是比冰雪更加难以抗争的,满堂灌的教学,没有自主的学习时间我一直都没能适应当时的学习。直到毕业多年,我都不能理解老师们费尽力气,油印的那些卷子是干什么用的!
上了大学,来到北京,从此冰雪成了稀罕物。在北京很少能看到冰雪。脚踏地上,嘎吱嘎吱的声音,成了纯属童年的记忆。北京无冰雪,体感也是蛮冷的。零下10度的北京,能比上零下25度的吉林,同样的温度下,北京显得更冷。大一那年寒假前夕,第一次打工,从学校北五环坐公交车到东三环的国际展览中心,凌晨6点上了车,冻得浑身发抖。穿着农贸市场买的廉价的仿皮鞋,身上的呢子大衣毛领挺大,保暖一般。打工两天,赚了100多块钱,第一次吃了某华快餐,觉得味道比学校食堂的饭好很多。
北京遇到有雪的天气,交通京城瘫痪。一次大学老师说凌晨3点才走回家,下了雪的路,司机就开不成车。这个时候,东北的司机肯定在偷笑。
这几天北京很冷,早晨出门穿了毛裤和外裤,毛衣套毛衣套秋衣羽绒服,走在路上,体感还算舒适。说句实话,北京的冷,缺少了些味道,没有冰雪,是北京最大的病。
李艳波 2016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