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背后是浓浓亲情 ——评余岳的《小笔尖下的童真》

标签:
育儿余岳365教育 |
分类: 品图书影视 |
龙王爷的儿子会浮水,这句话是没错的。
9岁的余岳出书了,《小笔尖下的童真》,26万字。去年夏天他的姐姐余果的《最女生》出版,封面画是余果自己画的,我给写了书评。读小姐俩的书,别有一番滋味。
去年坐月子时候读的余果的《最女生》,余果的写作功底深厚,将两小无猜的故事书写得细腻生动,妙趣横生。弟弟余岳年纪尚小,文笔风格多变,没有成型的笔法,更加体现出童真。读余岳的小书,看到更多的是余玮夫妇的辛勤付出,余果作为姐姐的重大影响。
余岳今年刚九岁,书中的文章涉及作文、日记、寓言、童话、故事、科幻。这些种类繁多题材,集纳成这本妙趣横生的书。孩子父母将孩子拼音写的日记,随口跟妈妈说的诗句,一一整理出来,将一颗一颗的小贝壳,串成一串美丽的项链。余玮夫妇对孩子的精心教育,无一不体现在孩子的作品之中。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余岳的作品中,有一首《妈妈和我》的小诗,不是孩子坐那冥思苦想出来的诗句,而是由不经意的一句“妈妈是磁铁,我是铁,妈妈到哪里,我也到哪里”引发的思考。在一般人家可能当个笑话也就过去了,可余岳的妈妈竟然以这种句式提出了大量的问题,让孩子来应对,笑谈之中,妈妈引导,遂写出来这么妙趣横生的一首诗。情感充沛,比喻得当。偶得精品,相信全家都是欣喜万分。
余岳给余果的书写了序,余果又给余岳的书写了序。在余岳的笔下,姐姐是个重要的人物。《我的姐姐是个“口水大王”》、《我和姐姐》是专门写姐姐的文章,在很多文章里面,都提到了姐姐。比如姐姐余果教他长笛,给他留作文的作业,并且进行修改。两个人吵架,一起学习,凶不过姐姐就哭,可是不记仇,一会就又和好如初了。这就是两个孩子一起养的乐趣。两个孩子生日只差了1天,过生日给姐姐买蛋糕,一起吃鸡翅,今天多吃一个,明天一定给姐姐多吃一个,有原则,有爱心。满满的爱泼洒在纸面上,温暖到读者的心里。
小孩的想象力是成人所不能及的,小余岳写科幻故事,力力去UFO星游览,见到各种外星事物。在叙述故事时候还不忘写上自己的感想:“如果做一件事做得不好,那就多做几次,自然会越做越好”。一副小大人的样子。
突破框架,没有束缚,才能还原生活的本真。看余岳的书,很多地方都让人能哈哈大笑,孩子就是孩子,拿起笔放下书,怎么看也是孩子。比如他写《我的表弟》:我的表弟叫吴昊天,现在一岁半,他是个可爱的孩子,我非常喜欢他。因为我太喜欢他身上的小肉肉了,白白嫩嫩的,我总是亲个没够,所以大家也把这当作一个笑话经常取笑我。眼前出现的就是这个半大小孩,亲一个小宝宝的样子,多么温馨的画面。
读余岳的书,看到了一个男孩从幼儿园到小学,逐渐懂事的过程。叙述故事生动有趣,观察事物认真仔细,无论是种土豆还是养蚕宝宝,他对大小的描述都精确到厘米,土豆的生长细节,蚕宝宝的成长瞬间,在余岳的笔下,如同拍摄的动画片,逼真、生动。
在书的后半部分,读了余岳母亲吴志菲女士写的日记,仔细记录着余岳的生长故事,从呱呱坠地到上幼儿园的胆小,再到上小学时候的之后的成熟、顽皮,母爱消融在文字之中,令人感动。
结尾是余岳父亲余玮先生的寄语,深沉而凝炼,对儿子的劝诫占据大量篇幅,支持儿子的文学梦,努力培育他自己的兴趣,而不是威逼利诱,生怕打扰了这棵幼苗的自然生长。
认识余玮先生多年,印象深刻的是他写文章不用WORD,喜欢用记事本,硕大的电脑屏幕打开一个记事本就开始写。问他原因,说是怕WORD版本问题,早晨文档损坏而打不开,记事本一般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十多年过去了,余玮夫妇出版了各种图书几十本,红色作家享誉四方,一双儿女文采斐然,家庭幸福美满。
幸福要靠创造,孩童需要培养,看似自然,实则不简单。
季水
2015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