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带剑行者
带剑行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974
  • 关注人气:5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说云南景谷普洱茶区

(2011-05-30 22:04:09)
标签:

景迈

景谷

宋体

茶树

茶林

杂谈

分类: 普洱茶知识

http://s16/middle/458decfbxa47ec640df8f&690

 

话说云南景谷普洱茶区

对初喝普洱茶的朋友来说,云南的小地名较陌生,像景东,景迈,景谷这三个不同的普洱茶茶区就比较让人混乱。

 我简单的简单一下就是,三个地方隔得较远。隔了很多很多山。景东在元量山中,景迈在澜沧,景谷在思茅。

景谷盆地是茶树最古老的生长区之一,1978年在景谷芒线发现我国唯一的宽叶木兰化石 ,距今3540万年,是公认的现代茶树的祖先。景谷县是乔木老树茶分布较多的县之一,全县各乡镇几乎都有老茶园。而景谷(小景谷)的古茶园又是最多的。

 

茶区简介: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古称“勐卧”,傣语“勐”为地方、“卧”为井,意思为有盐井的地方。是以。素有“林海明珠、芒果之乡、佛教圣地”的美称。位于思茅地区中部偏西。总面积7550平方公里。景谷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证明三、四千年前景谷就有人类生活居住。

198561 1日成立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属思茅市辖地。

 

地势以山地高原为主,总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渐向东西两翼扩展,最高海拔2920米,最低海拔600米;属亚热带高原型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为1253毫米,年平均气温202℃,年平均相对湿度78%由于境内山高谷深、海拔差异大,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以致茶品口感差异性也大。

      茶区的普洱茶特色: 大叶种野生野放茶特色:条索不长、叶质厚,口感刺激性强而集中,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偏苦为其特色,时有轻发酵香甜味。
     
景谷茶区乔木茶的共性特征是:芽头较肥壮,条索长,有茸毛,茶汤苦涩中带甜,苦显于涩,杯底留香,山野气韵较好,回甘较好,汤质尚饱满。

景谷有野生大茶树,栽培型大茶树、古茶区。有关史料记载和调查证实,今正兴镇黄草坝村干坝子山岭的大尖山、困庄大地、大水缸3处,有野生茶林2000亩,其间有许多数百年的大茶树,困庄大地有一株树高20米,基部干径88厘米,幅宽165米,树龄约400多年。凤山乡顺南光山的23002500米高的山上,有野生茶树1000亩,与镇沅田坝野生茶树接壤。景谷乡文山村大黑石岩山,有大黑龙潭野生茶林1000亩,茶树干径在30厘米以上,山下两侧为景谷、凤山的茶叶产地。景谷乡文东村大中山,有野生茶林500亩,益智乡大田村大绿山,有野生茶林500亩,可以说这些与茶树起源地带是密切相关的。

景谷的栽培茶历史也是悠久的,正兴镇黄草坝董、杨二姓家就栽种有“南宋茶”,先为自种自食,以后渐为商品出售,至今已传九代人了。景谷民乐乡有百年以上的大村秧塔大白茶,有钟山乡勐麻、龙塘的大叶种茶山,有景谷乡苦竹山、马鹿山茶山。民国时期,景谷街年销茶100吨,民国26(1937)销售茶叶550吨。景谷茶区以江河为中心的生产区域,在小黑江上游、景谷河、大村河、新村河、文绍河等流域的半山区或山区均为茶叶产区。民国23(1934),景谷县属茶区有8个区18个乡,成为云南著名茶区。1949年时,全县有茶园11000亩,采摘面积10200亩,产茶128吨。

历史上的景谷茶马古道

昔日景谷有东线、南线、西线、北线马帮古道。东线即从景谷县城发往威远渡口、那养坡、猛丙、小白庙丫口、暖里、橄榄树丫口、勐乃、高桥、芒谷、铁厂、西萨到普洱,全程三个马站(一个马站30公里)。再经磨黑东上把边江、通关、墨江、元江、扬武、峨山、玉溪到昆明,全程15个马站,往返需时一个月,这叫“官马大路”。从县城到磨黑的马道是由县城经铁厂、宽宏、岔河、刮风丫口、黄粟山到磨黑,全程4个马站。南线即从县城到勐主,从勐主到思茅,从勐主到澜沧。西线从县城到临沧,从县城到勐戛、双江。北线从县城沿官马大路经芒冷、芒玉、龙塘街、文连至景谷街,又经振泰草皮街、里崴、文井至景东,再往南涧、弥渡、到下关、中甸、德钦达西藏。滇西后路马道中的景谷茶叶出境运销,多走东线和北线两条“官马大路”。

 

感谢光临我的博客,好文需要收藏,品茶丰富人生。
如果你觉得本文写得不错,请转载收藏以方便下次阅读
转载注明作者李少白(QQ:727314333)
我的云南普洱茶淘宝店:http://shop57548013.taobao.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