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联赛北京和河南的比赛结束不到24小时,中国篮协的一纸罚单让还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北京金禺队多少有点郁闷。不过,这张24小时之内开出的罚单,让已经习惯了一托二看三调查的球迷还是多少可以感受到惊喜。
中国各个项目的职业联赛从1994年开始逐渐建立起来,最先起步的甲A联赛在经历了最初的繁华之后逐渐沦落到了鸡肋,而原本默默无闻的CBA男篮联赛却在职业化建设的道路上逐渐走上正轨,取代了中超成为了中国的第一联赛。其中的原因自然有很多,但是单从最近几年对于危机的处理上,足协就有许多地方需要向篮协学习。
所谓危机处理,就是当组织的形象遭遇突发性事件的影响有可能受到损害时,组织通过采取有力及时地措施,使事态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处理过程中,及时性是基本原则之一。篮协显然是在这上面下了不少功夫,从最近两次先后对男女篮两大主力国手巴特尔和苗立杰的球场争端的迅速处理上就可见一斑。两张罚单,立刻可以平息人们对于事件的和联赛的争论,从而也减少了人们对于幕后操作的想象空间和时间,联赛的公信力可以得到有力的维护。反观足协,当危机发生时,例如去年北京国安队和沈阳金德队的罢赛事件,足协没有在第一时间做出判断,而是展开调查,直接导致各种谣言四起。不仅导致观众开始质疑联赛组织者的权威性,而且最终酿成了俱乐部纷纷揭竿而起围攻足协的所谓的“革命运动”,一发而不可收拾。
在危机处理过程中,规则的执行同样显得尤为重要。从规则的内容上来看,无论是足协还是篮协都对球场上的各种争端情况在联赛的纪律处罚规定中有详细的相应的处罚条款,关键是执行的问题。从这次“巴特尔事件”来看,篮协的处罚完全在既定事实的基础上按照原先制定的规则100%的执行,24000元的罚款和一场停赛的处罚让俱乐部、媒体和公众找不出丝毫的漏洞,从而避免了更大的后续反应,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迅速淡化此事。再看足协,当从前年开始,多家俱乐部陆续开始喊退出时,足协就开始用手中的规则展开了要挟,高举罚款的大旗企图以此来威吓俱乐部老板不要退出,且不说足协对于这一规则的自我修改是否具有合法性,单从其执行效果来看,不仅没有任何作用,反而使规则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形成你管你喊,我行我素的恶性循环。
当然在处理球场争端时,准确性是必须得到坚持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当准确性和及时性发生矛盾时,各自采取的不同态度往往会直接决定最后的处理效果。篮协也并不是每一次都像这两次事件那样在24小时之内,了解清楚事情的基本经过,然后根据规则迅速做出处理。在面对复杂的情况时,篮协同样会采取调查的手段,例如斯坦科维奇杯赛期间中国国家队的打架时间,篮协经过一系列调查后最终给予了许多相应的当事人处罚,也给了公众一个最终的知情权。反观足协,十年甲A两年中超,留下的“无尾”案件至今没有最后的结果。99年的俞沈之战、隋波事件、以及黑哨案真正的真相都成为了一个永远的谜,开头的轰轰烈烈到调查的不了了之,使观众逐渐对于整个联赛管理者失去了应有的信任,进而对整个联赛的公信力发生了怀疑,进球场看球的自然就逐渐减少了。
对于篮协处理危机的赞扬并不是想乘机数落一下正在组建中超公司的足协的不足,而是希望足协能够学习包括篮协在内的许多其他体育行业协会的成功经验,把我们的足球联赛搞得更好,让更过的观众涌入球场看我们自己的联赛。当各个职业联赛都有健全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相互之间开始存在合理的对于观众的竞争时,这才是中国体育当初市场化的目标。
加载中,请稍候......